孙中山临终前非要睡地上,要求有冰更好,侧室听后哭道:他还记得

养儿育女日记 2023-03-15 11:53:15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请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25年初,时年56岁的孙中山先生身体情况已经很不好了,可他仍然没有停止革命的脚步,关注着时局的发展。陪伴在他身边的宋庆龄和孙科,十分心疼他,却又不好多说什么。

更让他们感到奇怪的是,孙中山临终前,竟然要求睡在地板上。

要知道,二三月的北京温度还很低,一般人睡地上都承受不住,更何况他这个病人。所以,两人劝说他不要睡地板。

但孙中山执意要睡在地上,嘴里念叨着:“地下不冷,有冰才好!”

孙中山

宋庆龄和孙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么做,直到他去世几年后孙科见了一位女性,才知道背后的用意。

而那位女性得知孙中山临终前的举动后,哭着说道:“他还记得!”

这位女性是谁?她与孙中山又是什么关系?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1925年1月26日,北京协和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们严阵以待。他们不敢有丝毫怠慢,很紧张的等着非常重要的人物。

没过多久,几辆汽车停在医院门口,他们赶紧走上前去接人。随后,他们将大人物送进了209病房。

这间病房,是那时候中国条件最好的,住在这里的是国民政府的总理,同时也是辛亥革命领导人之一的孙中山。宋庆龄、孙科、汪精卫等人,陪在一旁。

他一到医院,该院的骨干医生给他做了详细的身体检查。医生经过一番商讨,决定立即安排他做腹部外科手术。

孙中山

26日下午六点半,孙中山被推进了手术室,宋庆龄、孙科等人在手术室外焦急地等着。

然而,二十多分钟后手术室门被打开,医生带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孙中山的腹部已经发生了病变,肝脏大部分硬化了,多处组织粘连在一起。医生没有办法做手术,只能取一些组织进行病理检验。

宋庆龄等人听完,愣在原地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之后,医生对孙中山进行放射性治疗。

曾学过医的他明白,用镭放射治疗是医生最后的办法了,他也清楚自己的身体情况。不过,他此时不在乎能活多久,在乎的是自己的理想还没有实现。

孙中山

其实,孙中山来北京,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看病,而是为了革命,让中国实现和平统一。

1924年9月18日,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正当双方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直系另一个军阀冯玉祥率兵占领古北口,软禁了直系军阀首领兼大总统曹锟,逼他停战,并解除了还在前线打仗的吴佩孚的职务,史称“北京政变”。

冯玉祥

对于冯玉祥的行为,孙中山非常支持,特意写信给他表达自己的态度。

随后,冯玉祥公开宣布脱离北洋军事体系,拥护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提议在北京召开圆桌会议,让南北代表坐下来好好谈谈,谈中国的未来走向;两次邀请孙中山北上。

这让孙中山看到了和平统一中国的希望,若是成功了,老百姓就不用再遭受战乱之苦。和平统一,是他一直的梦想和奋斗目标。虽然去北京可能有危险,但为了人民,他答应了冯玉祥的邀约。

1924年11月10日,他发表北上演讲,称要消灭帝国主义与军阀势力。13日,他与宋庆龄等人乘坐永丰舰从广州出发了。

经过黄埔军校时,孙中山特意去了军校一趟,检阅学生。他与蒋介石私下谈话中,说了一句:

“此次北上,我还不知道能不能回来。”

早在1924年5月的时候,他就生了一次大病,治疗后身体有所好转。可当他12月4日抵达天津后,身体又亮起了红灯。

长时间的海上颠簸,使得他发起了高烧,即便如此也没有休息,下午便去见张作霖,商谈和平统一一事。在他看来,说服了张作霖,后面的路要好走一些。

两人见面,不欢而散。因为张作霖软硬兼施,想逼孙中山放弃联俄联共主张,他不可能同意。

张作霖

更让他愤怒和着急的是,局势发生了变化。段祺瑞上台后排挤冯玉祥,发表“外崇国信”、“遵守和帝国主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等内容”。和平统一的希望,变得渺茫。

身体情况却不允许他立马赶往北京,只能在天津接受治疗。期间,他依然抱病会见各界人士,商谈国事。

眼看孙中山的病情没有好转,妻儿将他送往北京。即便医生用尽了各种办法,遗憾的是没能挽留住他的生命。

1925年3月11日,他瞳孔放大,精神出现恍惚,可嘴里依旧断断续续的重复着“和平......奋斗......救中国......”

12日,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噩耗传来,中国上下悲痛不已,纷纷赶来送他最后一程。

孙中山

千里之外的南洋,一位女性得知孙中山离世后,特设灵坛遥祭长达7天。此人,就是孙中山曾经的妾室陈粹芬。

一见钟情,革命伴侣

孙中山去世几年后,孙科到南洋,与陈粹芬见面。两人聊了很多,包括孙中山。孙科告诉她父亲临终前坚持要睡地板,无论大家怎么劝说都没用,嘴里说“底下不冷,有冰才好”。

他和宋庆龄想不明白,父亲为何这么做。当他讲完,发现陈粹芬早已泪流满面。陈粹芬哽咽着说:

“他还记得!”

孙科当即明白,父亲离世前的奇怪举动与眼前这位女性有关。按照当时的习俗,他称呼陈粹芬“小妈”或许更为准确。

1892年8月,19岁的陈粹芬在屯门基督教堂,见到了一位风度翩翩的年轻男子,他就是孙中山。那时,他在香港学医。经陈少白介绍,两人相识。

虽说是第一次见面,孙中山却不知为何,对她讲述了自己的理想,称要效仿洪秀全和石达开,推翻清朝的腐败统治。

看到面目秀丽的陈粹芬,孙中山有着莫名的好感。当时,他已结婚,妻子是卢慕贞,但两人话不投机半句多(后来卢慕贞同意他和陈粹芬在一起)。

陈粹芬和卢慕贞

而陈粹芬对他一见钟情,更被他的远大志向感动。孙中山奋斗的目标,何尝不是她想要的。

陈粹芬原名香菱,出身贫苦,亲身经历了被英国殖民者压迫、剥削的生活,目睹清政府如何在帝国主义面前卑躬屈膝、签订不平等条约。

她没有念过多少书,但明白清政府的无能,只有推翻其统治,广大老百姓才能结束被剥削的生活。于是,她下定决心跟孙中山一起革命。

她与孙中山相处中,发现两人志同道合,很多理念一致。慢慢的,他们越走越近。不久,他们结为革命伴侣,租住在红楼。

陈粹芬每天精心照顾孙中山的饮食起居,当他的贤内助。由于孙中山身份特殊,是清政府的眼中钉,不方便出面。尤其是孙中山流亡日本期间,他处境非常艰难。

可革命不能不进行,因此很多事情由她负责。例如联系其他革命同志,虽说面临着被清政府逮捕的风险,她还是毫不犹豫地冒着生命危险革命,传递情报。

每当家里来了客人,陈粹芬总是无微不至地照顾大家,没有半点儿抱怨。除此之外,她多次用身份掩护孙中山脱险。毕竟她是一个女人,不会引起敌人的怀疑。

她不离不弃的陪伴和帮助,给了孙中山莫大的精神支持以及鼓励,使得他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有了一丝慰藉。

孙中山的革命遭到了清政府等势力的记恨,他多次遇险。

1896年10月11日,孙中山在清朝驻英国大使馆外被绑架。清朝敢在英国的地盘上帮人,令英国政府非常震惊,要求清驻英公使馆放人。

加上使馆门口聚集了数百名中国人,纷纷要求大使馆放了孙中山。几经周折,他终于获得自由。

他离开伦敦前,有人送了一块刻有他英文名字的金怀表。后来,他将怀表送给了陈粹芬,可见两人之间的感情有多深。

陈粹芬担心孙中山半夜被清政府的人抓走,主动提出睡在地上。如此一来,只要门外有动静,她能快速知晓,方便孙中山迅速撤离。

孙中山心疼她,说自己睡地上,遭到了拒绝。她表示地下冷,对他身体不好。接着,孙中山笑着回答:

“有冰更好!”

说完,两人都笑了。他们苦中作乐,共同走过了10多年的风风雨雨。对陈粹芬来说,自己是孙中山的正妻还是妾室不重要,重要的是与爱人在一起,他们能为了共同的理想而并肩战斗。

功成身退,传奇一生

陈粹芬是一位传奇女性,除了照顾孙中山,她会骑马、射击等技能,为革命也做了不少贡献。

1895年初,兴中会决定10月末在广州起义。既然是起义,少不了武器,兴中会准备从香港购买,然后再运到广州。

但清政府排查很严,负责运输的革命党人被发现,武器丢了。幸运的是,陈粹芬也负责运输武器。她这边没被清廷发现,成功将武器藏到各个地方。

1900年,孙中山准备在惠州起义。为此,兴中会从美国等国家秘密购买了大量武器,经日本横滨运往中国。

因陈粹芬先前的优异表现,孙中山将对接工作交给她。她不惧危险,每当船只到达横滨,独自前去查验武器,与负责人接洽,以及传达孙中山的指示和很多情报,总是能完成孙中山交代的任务。

后来被人问到为什么如此英勇,她淡淡的回答道:

“我当时传递书简并不害怕,大家拼命去做,总有办法。”

在她身上,看到了中国女性特有的勤劳、勇敢。

1907年,孙中山在广东边界起义期间,她手持双枪跟随起义部队征战。其表现,令很多人钦佩。

1914年左右,她的身体出现了问题,称要去养病,从而离开了孙中山。但她的心里,没有忘记过他。

孙中山与宋庆龄结婚之前,曾征求陈粹芬的意见。她同意了,还祝福他们。她的心胸之广,有几人能做到?

她总是默默关注孙中山的一切,得知他病重了,每天在家祈祷,梦里都是他。听闻孙中山离世的消息,她在南洋痛哭不止,设坛遥祭7天。知道孙中山弥留之际想到过自己,她心情很是复杂,有感动,也有难过。

为了身边能有人陪伴,陈粹芬领养了一个华侨女孩。她对孙中山的支持和付出、对革命的贡献,孙家看在眼里。所以,他们很尊敬她,对她也不错。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孙科到南洋邀请陈粹芬回国生活,她同意了。第二年,她帮孙科带孩子。

眼看国土再次被侵略者践踏、同胞被人欺辱,已经五六十岁的陈粹芬十分愤怒,骨子里的爱国精神迸发。她挑起扁担,带领孙子们一起再次走上战场抗击日寇,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1949年之后,陈粹芬一直住在香港。对外,她从不提起过去,也不炫耀自己的身份和功绩,过着简朴且低调的生活。

可是,上天并没有善待这位传奇女性。晚年,她不仅遭受病痛的折磨,还体会到了白发人送黑发人之痛。1957年初,养女去世,她悲痛不已,遭受了巨大打击。

1960年秋天,陈粹芬老人病逝,被安葬在九龙荃湾华人永远坟场。

孙陈粹芬夫人的葬礼

20年后,她的“女婿”,孙中山先生的侄孙孙乾与族人商议后,将其迁到广州翠亨村孙家的祖坟地,墓碑上写着“孙陈粹芬夫人之墓”,变相地认可了她的身份。

在那个封建年代,陈粹芬不计较和看重名分,坚持跟着孙中山革命,多次冒着生命危险为革命奔走。

孙中山功成名就之时,她选择主动离开,默默将这份感情藏在心底。

孙中山去世之后,她与孙家上下和谐相处。抗日战争爆发时,她不顾年迈毅然上战场杀敌,只为了将侵略者赶出中华大地。

这样一位胸怀宽广、英勇无私的伟大女性,不应该随着时间的消逝而被人遗忘!

当然,孙中山先生对中国的贡献也不容遗忘。世人应当铭记他们的贡献,谨以此文向他们致敬!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4

养儿育女日记

简介:分享育儿经验,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