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干部身份令人羡慕!八九十年代那个时候,无论在机关还是国企,似乎地位更高。随着改制,“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如今的干部身份早已不是“香饽饽”了!
首先,干部身份只存在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没有企业干部身份一说,只有高管、部门负责人、主办、职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其次,八九十年代包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当年分到国有企业属“干部身份”,但实际中若任职岗位为工人岗,非是中层以上管理人员,那么其工资、绩效、奖金等等收入就是工人待遇,比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低。

湖南某国企的造纸厂干部老杨,1988年,他从省轻工业专科学校毕业,分到纸厂财务科,工作期间担任过出纳,助理会计,会计,可这个杨会计脑子转不过弯,老对领导报账“卡脖子”,以至十几年前落聘下到厂保卫科当门卫。工资系数也是全厂最低的,社保缴费基数自然也低。

2024年老杨退休,工龄36年,退休前月工资4020元,养老金3799元,养老待遇为4320元,包含企业年金。
这位省轻工业专科学校毕业的"国家干部",在社保系统里的缴费基数曲线,揭示着企业干部养老金的真相。
二、干部身份的"含金量"有多少?1. 身份与实际岗位的错位现实1985年劳动人事部文件明确:大中专毕业生分配进国企即获干部身份 。 但实际岗位配置中,据某省国资委数据显示,1990年国企干部身份人员仅32%担任管理岗,68%分布在技术、生产等基层岗 。

杨会计的经历正是时代缩影:干部身份≠管理岗位,他的2008年工资条显示,担任会计岗时薪级工资仅相当于同厂车间主任的60%!
2. 了解一下曾经的国企工资结构杨会计还保存着1995年工资明细:
干部身份基础工资182元
会计岗位津贴15元
工龄工资7年×1元=7元
合计月工资204元,仅为财务科长的40%
三、养老金计算
1. 现行企退养老金计算公式
- 基础养老金 = (退休时社平工资 + 本人指数化月均缴费工资)/2 × 缴费年限×1%
个人账户养老金 =个人账户储存额 ÷ 计发月数
过渡性养老金(视同缴费年限的补偿)

缴费基数:36年平均缴费指数0.6
(4020元/当地社平工资6700元)
基础养老金:(6700+6700×0.6)/2×36×1% = 1929.6元
个人账户:4020×8%×12×36÷139≈ 1128元
过渡性养老金(14年视同缴费):6700×0.6×14×1.3% ≈ 742元
合计:1929.6+1128+742=3799.6元,
实际核定4320元含年金补贴,

与杨会计同属“干部身份”,实际担任厂办公室主任的老王,退休前为企业中管,2024年退休,月养老金达5920元。
假设杨会计1995年升任财务科长:
2000年缴费基数可达社平工资1.2倍
36年平均缴费指数提升至1.0
基础养老金可增至(6700+6700×1.0)/2×36×1%=2412元 ,养老金大约可达5800元以上 !
从以上计算数据可见,缴费基数与养老金有直接关系,与企业“干部身份”几乎没有关系。若实际岗位是企业专技人员,养老金真的一般般,比中管人员差一大截。
若“干部身份”提升到企业中层管理人员,退休工资自然也高。

总之,企业管理人员与养老金高低仅有间接关系,主要看个人在职实际岗位与缴费基数而定。因为在职人员的职级与职称越高,与之相匹配的工资收入水平也会更高,这样核定的缴费基数必然与预期一样高,这是不言而喻的!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畅所欲言
现在所谓的大学生,其实大部分是垃圾,不是打击他们,八十年代录取率不足10%
这个缴费基数应该按工资总额缴,而大部分私企都是按最低工资标准缴的。
国企内职工是有2种身份,一是干部身份,二是工人身份。干部身份是在市组织部有档案存底的,工人身份如提升到正式干部岗位,必经过转干程序。当然也有“内部粮票”,即企业任命,不经组织部正规手续批准,只享受经济待遇。在退休待遇上,都属于社保管,干部、工人身份没什么区别。退休金多少只与社保金缴费多少有关。
把养老保险改成社会养老税,多得多交。等老了养老金统一分配
88年专科毕业也算学霸了,八九十年代大学生一样很多人过的很不好很多还经历下岗,别对现在大学生就业难太破防,按八十年代标准现在211以下都没有大学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