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点脑子,少用点手机”;“不要随便拍电影,创作要严肃”;“导演一定要学会自己写剧本”;“饺子导演挺了不起,但未来饺子有的是”……
4月25日下午,第1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国际评委会主席姜文现身“电影大师班”,面对现场千余名影迷期待的目光,“老姜”知无不言,妙语连珠,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将自己几十年来当导演的经验和盘托出,“如果你想拍电影的话,一定要多去尝试,我特别喜欢那些半路出家的年轻人,中国电影的未来一定会出现更多的饺子。”

多用点脑子,少用点手机
活动开始前一小时,所有座位已经被影迷们坐满。伴随着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的同名旋律响起,一身休闲装扮的姜文笑着步入会场,人群一下子沸腾了。看到台下无数举起的手机,他当场提了一个建议,让大伙儿都把手机放下,“我今年62岁了,还能记得住事情,现在很多年轻人非常依赖手机,希望这次大家能放下手机,多用点脑子,少用点手机。我们就像聊天一样,我愿意把我拍电影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前几天,在天坛奖评委见面会上,姜文曾说,不要随便评价一个电影,此事也在网上引起热议。他解释,自己的本意不是不让大家写影评,“是不让你‘随便’写影评,‘随便’两个字很害人。我拍电影的时候坚决不随便,‘随便’首先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生命。”
姜文的电影常常改编自文学作品,但拍出来的电影却跟小说相差很远。对此他解释,“你是什么人,你看出来的电影就是什么样的。”他坦言,自己看小说的时候就能看出将要拍出来的电影的样子,“我看见的就那样。”因此,在写剧本的时候,内容就离小说比较远了。“没有小说的刺激,我也改编不了,但完全是它也不行。”比如,作家张北海小说《侠隐》中有很多关于老北京美食的描写,很多读者对此很痴迷,但姜文却在电影《邪不压正》中几乎略去了这部分,“我的电影中尽量不吃饭。”姜文10岁就到了北京,他对老北京的样子有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导演想要表达什么最重要
在不少观众看来,《阳光灿烂的日子》《让子弹飞》等姜文影片中都有不少隐喻,这也让很多影迷津津乐道。但姜文澄清,自己的电影中没有隐喻,“作为创作者,我自己不会这么想。这么想会很难创作。”但他也不排斥观众的多元解读,“假如能‘一石激起千层浪’,那是好事。激起的浪越多越有意思,我也挺好奇,他怎么能这样想,这挺有意思。”他笑称,如果在场的年轻人在看完《让子弹飞》后有拍续集的想法,自己很支持,“随便拍,我无所谓。”

姜文鼓励年轻人要大胆尝试,他以自己正在制作的新片《英雄出少年》为例,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天才少年成为钢琴家的故事。姜文透露,自己不识谱,这次为了拍电影,尝试着学钢琴,居然发现自己很快就能左右手弹贝多芬的曲子,“我想说,只要你们试一试,肯定会有惊喜,你比你自己想象得要优秀。你只是被手机耽误了,不玩手机,肯定能做好多事。”
“如果你真想拍电影,先问问自己,有什么要表达的。”姜文认为,电影的技术虽然一直在发展,但这只是创作的工具和手段,是导演表达自己的载体,“如果你没有什么要表达的,你也拍不好。如果没有自己的态度和要说的话,你会很受罪的。你怎么看待生活很重要。”
姜文对现在的年轻人充满信心,“有人说他们很迷茫,但我看他们挺坚定。”他话锋一转,聊起了《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导演饺子,“他做了一件挺了不起的事,但这只是起点,不是最高点,饺子哪有上一个的,怎么也得要上一盘吧。将来饺子有的是。”
千万不要现场批评演员
接下来,姜文从电影的前期准备、现场拍摄和后期制作三个方面分享创作经验。他说,自己在拍摄现场一句台词都不改,因为写剧本的时候已经完全想清楚了,“我在现场也不看剧本,因为都在我的脑子里。”

在拍摄时,姜文对演员的表演尤其重视,“我的做法很简单,就想办法让演员保持心情舒畅,这样他们才能做出各种你想要的东西。千万不要现场批评演员,演员要是糟心了,拍出来没法看。”
姜文也非常重视演员在拍摄现场的安全性,“我认为演员为了演电影,一点伤都不应该受。如果通过化妆等手段,让演员演得比真的还要真,这是导演的本事,而不是让演员骨断筋折,这不好,不要让演员受苦受累受罪。”
姜文很重视后期剪辑。他认为,剪辑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能决定是否会成就一部优秀的作品。他说自己尤其喜欢那些半路出家并有创作态度的年轻人,“拍电影你自己受累是可以的,但电影放的时候要让观众看得赏心悦目,这也是我追求的目标。”
来源:长安街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