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终于明牌了。
此前,坊间一直流传着“日本在海外再造了一个日本”的说法,但这个海外日本到底有多强大,则鲜为人知。
根据日本财务省公布的最新数据,2024年日本国际收支盈余(黑字)高达29兆日元(约合1.5万亿元人民币),刷新历史最高记录。

看来蛰伏已久的海外“日本”,终于藏不住了。

日本,主打的就是闷声发大财。
数据显示,2024年日本在海外的投资和贸易顺差达到29.26兆日元,比上年大幅增加6.67兆日元,增幅为29.5%,创下自198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令人吃惊的是,日本能交出这份成绩单,靠的并非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而是海外投资。
统计显示,2024年反映日本海外投资收益的第一次所得收支额连续四年破纪录,盈余高达40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81937.29亿元),较前年增长11.3%。

投资盈余涨势喜人,然而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这边却均为逆差。
2024年,日本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逆差额分别为3.9万亿日元和2.6万亿日元,受到半导体和汽车出口强劲、访日游客增加等因素的影响,逆差规模都有所减少,同比收窄40.0%和10.3%。

日本的海外投资究竟是何方神圣?在日元贬值拉大商品进口成本的关口,海外投资盈余还能刷新记录。
具体而言,日本海外投资逐渐倾向于非制造业,金融与保险业可以说是非制造业的领头羊,数年来占比均超过10%。在制造业中,投资额排名靠前的行业则为医药生物、食品、运输设备等。

一笔账算下来,日本海外投资可以说强势领跑,托起了去年的整体收支额。

其实早在几十年前,日本“买遍全球”就已现端倪。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和美国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谈判,贸易摩擦日益激化。此时,日本政府制定了“黑字环流”制度,通过设立全球性的金融机构,将国内资本借给海外。
九十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的经济步入长达数年的泥沼。无论日本政府制定了多少经济刺激计划,在日元升值、少子老龄化等危机面前,日本企业还是难敌连连收缩的利润,只能不断缩减开支。
国内发展遇冷,出海就成为了必选项。据环球时报报道,1995年就有超一千家日企在海外扎根。
日本内阁府公布数据显示,2000年以后,日本企业的海外设备投资规模迅速增长,和日本国内的设备投资额差距逐步拉大。这种全球化布局,有助于进一步分散贸易风险,增强日本经济的韧性。

数年过去了,曾靠贸易立国实现经济增长的日本,如今正逐渐蜕变为投资立国。
最近日本一直没闲着,世界各地的半导体、生物医药、远洋运输等领域接连出现日资身影,版图之广令人瞩目。
之所以“买遍全球”,日本的考量也很简单——增加收益以保持经济活力,同时通过资产多元化对冲地缘风险,还能缓解少子老龄化引发的内需不振。
近年来,日本海外投资的规模迅速增加。Recof Data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由日企作为买房或卖方的并购交易数量达到4700笔,再次刷新历史记录。
日本财务省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日本政府、企业和个人投资者持有的海外净资产额约为471.3万亿日元(约合22万亿元人民币),连续五年创历史新高。

日本海外投资越发规模化、成熟化,看来“日本在海外再造了一个日本”的说法并非虚言。

海外“日本”,也反过来给本土日本带来了更大的底气。
一般来说,海外净资产额越高,货币也就越安全。在紧急状况下,通过将海外持有的资产转换为日元资产,日本经济基本面和国民的基本生活质量可以得到一定的保障。
如果说海外资产之前主要用于兜底日本民众生活,那么如今海外投资的反哺能力则更上一层楼。
在全球面临诸多不稳定性的情境下,日本通过扩大海外投资,在经济波动中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如今日本已迈入稳健的通胀,再加上日元扔处于低位,日本资产因其独特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备受国际资本追捧。
近来,国际资本巨头频频加码日本不动产市场。去年年底,黑石集团斥资4000亿日元收购了东京市中心的大楼;今年年初,香港基汇资本也宣布将收购东京东急广场,此外美国KKR、新加坡凯德投资、加拿大布鲁克菲尔德资产管理公司等也纷纷出手。
仲量联行(JLL)的调查显示,2024年外资对日本不动产市场的投资额同比狂涨63%,达到9397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54.25亿元)。

有了海外投资的助力,在“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仍没有丢失经济基本面,甚至如今迈入了经济温和复苏的新阶段。
日本海外投资之路中,蕴含着无数的可能性。从跨国企业到普通民众,再到海外投资人士,似乎都能在其中寻获新的发展机遇。
都说日本拥有稳定的“内核”,其中肯定少不了海外“日本”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