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车行业已分裂为两个世界。中国正在全速驶向未来,而西方则还在固守过去。

中国电动汽车企业比亚迪推出了一套可在五分钟内增加470公里续航里程的充电系统。小米汽车则推出了一款豪华SUV,其性能、配置和价格均超越西方的电动和内燃机车型。相比之下,欧洲却还在削减电动汽车的购车补贴,并通过降低减排目标来回应行业游说。特朗普政府也准备在美国采取同样的行动。
比亚迪全新的充电技术是在宣布其所有车型(包括经济型轿车)均配备“天神之眼”自动驾驶系统之后推出的。远程泊车和自动超车等功能曾经是豪华电动汽车的专属,如今正成为中国汽车的标配。小米SU7的价格和性能优势不仅超越了电动汽车,也超越了燃油汽车,而且这并非个例。2023年,在中国逐步取消电动汽车消费者补贴的第二年,中国销售的电动汽车中超过60%的价格就已经低于燃油汽车。
中国汽车制造商由此解决了电动汽车面临的两大挑战:与燃油汽车的成本持平以及驾驶员的里程焦虑。电动汽车的驾驶体验也更安静,加速更快,并且配备了比燃油汽车更多的高科技配置。因此,中国电动汽车不仅在竞争中胜过西方电动汽车,也在竞争中胜过燃油汽车。
关税可以将中国竞争对手挡在西方品牌的本土市场之外,但如果汽车制造商利用这种缓和来抵制变革而不是加速电气化进程,它们将继续失去全球市场份额。2023年,泰国的电动汽车注册量同比增长了三倍多,巴西的电动汽车注册量增长了近两倍,这两个市场的转型主要是由中国品牌推动的。

电气化并非最终目标,而是更先进的出行和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中国汽车制造商深谙此道,西方制造商却是视而不见。
自动驾驶汽车商业化方面,中美之间也在较量。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已经在美国几个主要城市运营无人驾驶Waymo汽车,特斯拉去年推出了CyberCab,它配备了翼状车门,没有踏板和方向盘。但中国拥有更多自动驾驶出租车的城市,道路上行驶的车型也更多。欧洲和大多数西方传统汽车制造商几乎都未能参与其中。
与此同时,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快速扩张和技术精进也加速了电池、快速充电、3D 地图、智能互联和人工智能自动化等一系列技术的创新和成本降低。
技术进步可以叠加,技术衰退也可能叠加。当前西方国家已经失去了电子制造业,现在也面临着失去汽车制造业的风险。
然而西方国家现在依旧选择“固步自封”,放慢电气化的步伐。而这一次,风险更高。他们不仅危及汽车行业的竞争力,也危及整个制造和创新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