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为何不主动告诉你,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后续?代价实在太惨烈了

太史言官阁 2025-04-19 13:38:07

你是不是觉得“完璧归赵”这事儿,就是蔺相如人生中最闪耀的那会儿,也是赵国在外交上最牛的一次展示?

你可能只是看到了事情的一小部分。蔺相如靠口才挣回了脸面,但给赵国招来了灭顶之灾。虽然那块玉璧保住了,可赵国却丢掉了最重要的战略先机。

后来呢,那十五座城池就这么没了,赵国的几十万大军也消失了,整个国家就像是被一点点拖进了黑暗的深渊。老师为啥不跟你说这些结果呢?还不是因为这背后的真相太过残忍,让人心寒,听起来也特别不是滋味。

在华丽外表的遮掩下,实则隐藏着由四十万条人命堆砌而成的累累白骨之墓。

【表面风光的外交胜利】

在公元前283年那会儿,有个事儿叫“完璧归赵”,就这么发生了。

秦昭襄王那边来人,说想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赵国那块宝贝和氏璧,这事儿听着跟白捡便宜似的。赵王一听这条件,心里头那个美呀,但面上还得端着,不敢轻易点头。他琢磨来琢磨去,最后拍板,让蔺相如跑一趟秦国去应对。

蔺相如这家伙,原本就是个普通老百姓,但心里头藏着不少勇气和智慧。

他远道而来到了秦国,秦王却摆出一副冷淡轻视的样子,甚至故意羞辱他。但他没有发火,反而机智地想办法应对。他先找了个借口,说玉璧上有一点小毛病,得留下来仔细瞧瞧。接着,他又设了个计策,假装要撞柱子把玉璧给砸了,这下子可把秦国的朝廷给吓得鸦雀无声。

接着,他借着国家信誉的名义,坚决不把玉璧送出去,而是悄悄想办法把玉璧送回了赵国,之后安然无恙地返回自己国家,完成了任务。

蔺相如那胆子大、脑子灵的表现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但故事可没完呢。这场外交上的较量,表面上看挺漂亮,其实给赵国惹了更大的祸端。

秦国可不是好惹的,他们提出用“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压根儿就没打算真心和谈,这分明是一场赤裸裸的战略摸底。经过这次过招,秦王一眼就看穿了赵国的软肋:国内政局动荡,外表看似强大实则虚弱,君王决策迟疑不决,智囊团也被孤立无援。

更惊人的是,蔺相如在那场外交较量里不光赚足了面子,还顺手给秦王“探了探”赵国的底。他这么一来,秦昭襄王心里头就有了两个琢磨:一来,赵国怂了;二来,赵王那是更怂了。

这两个结果,后来就成了秦军挑起小规模战斗、攻占城池、杀害赵国百姓的借口。

没想到,从公元前281年开始,秦国就动手了,他们突然派兵攻打赵国,一下子就拿下了好几座城,赵军损失惨重,死了伤了两万人。这只是“完璧归赵”那事儿之后的头一遭打仗。

因此,“物归原主”这件事,它带回的不是光彩,而是隐藏的危险。在外交胜利的辉煌背后,这一威胁被悄悄磨砺得更加尖锐。

【和氏璧背后的博弈】

公元前279年那会儿,“渑池聚会”把秦赵两国的真实关系给曝光了。赵国的国王自个儿跑到秦国去赴宴,说是为了结盟,但其实是一场羞辱。

饭桌上,秦王硬是让赵王给他倒酒、唱歌,还让他跳舞,甚至叫来了赵国的舞女一起作陪。赵王只能连连点头答应,脸上红得像苹果,一点国王的威严都没有了。

这个场面,让赵国最后的一点外交憧憬彻底破灭了。

赵国的人们原本都指望蔺相如的聪明智慧能抵挡秦国的攻势,但没想到,蔺相如只是个摆设,秦国早就识破了赵国的虚假实力。秦王看赵王出丑,心里头别提多得意了,但他表面上不动声色,背地里却在紧锣密鼓地制定军事计划,打算把整个中原都包围起来。

历史的拐点,经常藏在小事里头。“和氏璧物归原主”那事之后,赵王没往深了琢磨,反倒是飘飘然了,觉得靠礼貌待人就能挣来安宁日子。

不过,战国时期看的是真本事,不是那些虚礼。赵国在讲究礼节上出了风头,但在实力比拼上却是彻底栽了跟头。

秦国在外交辞令和军事部署上连连施压,赵国只能一再采取守势。这样一来,赵国上层领导压力山大,内部政治斗争不断,外交和军事上也没啥余地可周旋。

从和氏璧那档子事儿开始,秦王就像慢火炖青蛙那样,一点点地往赵国边境啃。他耍手段让赵王不停地往后缩,让步给他。

从石城那场大战,再到曲阳的你来我往,每当赵国丢了个小城小寨,特别是长平那次大对决一败涂地,秦国就觉得这是他们赢了的标志,然后就更使劲儿地给赵国施压。

更严重的问题是,赵王心里头不踏实,对手下的将领和出谋划策的大臣们特别不信任。蔺相如这人吧,外交手段挺高明,但要说到长远规划和战略布局,他还真不是那块料。

赵国当时太看重那个风头正劲的人,结果把真正会打战的廉颇给晾到了一边。这样一来,后来赵括接手了军队,这事儿就成了赵国大祸临头的导火索。

【和氏璧成了赵国的“丧钟”】

公元前262年那会儿,韩国把上党郡这块地送给了赵国,赵王一看,高兴得不得了,立马就收了。可谁承想,秦国瞅准了这个机会,立马大军压境,打了过来。

战争一开始那会儿,老将廉颇站了出来,守着咱们的地盘。赵军虽然处于不利,但靠着坚固的防御和聪明的打法,还是硬挺着没垮掉。

但是秦国使了个诡计,让赵王心里起了疑,结果赵王就让赵括去当了主将。赵括这小子,虽然从小就读了很多兵书,但实战经验一点都没有。

更糟糕的是,他上任以后,把廉颇以前那一套全给否定了,非要自己带兵去打仗,没想到正好撞上了秦军的埋伏圈。

白起现在当上了秦军的大将军,早就盘算好了怎么全歼赵军。他先让赵军的粮草运不进来,然后把赵军四面八方都围了个水泄不通。赵括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往外冲,结果挨了一箭,没了命。这一来,赵军士气大跌,全乱了套。

赵国的四十万大军投降后,白起下令把他们全都活埋了,只留下了几百个小孩子,让他们回去给赵王报信。

从“把玉完整送还赵国”那事儿到“长平大战失败”,一共是二十三年的时间。

这段时间,秦王耍手段拿走了赵国的长远打算,拿羞辱让赵王心里不自在,再用诡计把赵国的军事核心给整垮了。那块玉璧好好的,可赵国,却已经支离破碎了。

更惨的是,长平那事儿之后,赵国还想再拿出和氏璧,想跟秦国求和。但这次,秦王压根儿就不买账,连装都不愿装一下。

“将玉完整归还”的不同看法在文学教育的领域里,2011年3月有人提出了一种对“将玉完整归还”这个故事的新理解。大家都听过“将玉完整归还”的故事吧,就是那块珍贵的玉最后完完整整回到了主人手里的那事儿。这次呢,咱们不谈老一套的解释,而是聊聊对它的另一种新看法。以往,大家可能都觉得这故事主要讲的是诚信和勇敢,毕竟主人公为了把玉送回去,可是历经了千辛万苦。但现在有人觉得,这故事其实还藏着更深的意思。比如说,它可能是在告诉我们,遇到问题得想办法,别轻易放弃。你看主人公,面对那么多困难,他都没退缩,最后还是把玉给完好无损地带回去了。还有啊,这故事也可能是在说,东西还是原配的好,得好好珍惜。你想啊,那玉要是被摔碎了或者弄丢了,得多可惜啊。所以,咱们平时对待自己的东西,也得像主人公对待那块玉一样,小心呵护,别等失去了才后悔。当然了,这些都是新的解读,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不管怎么解读,“将玉完整归还”这个故事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1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