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战争史上的丑闻之一,珍珠港事件为何多年来备受争议,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1941年12月7日清晨,美国内华达战舰上的士兵,像往常一样站在战舰上升国旗。然而,意外却发生了,成群结队的日军飞机逼近珍珠港附近,对着港内的建筑物就是一顿扫射。
很快,珍珠港成了“火港”,毫无防备的美军士兵只能仓促应战,但此时已大势已去,日军飞机早已摧毁了珍珠港内的大部分战舰,剩下的只是些残余废墟罢了。
据资料记载,经过长达九十分钟的狂轰乱炸,日军飞机炸毁了停留在珍珠港内的200多架飞机,40余艘大型舰船。而偷袭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数更是多达2403人。
毫不夸张地说,珍珠港事件是美军自南北战争以来遭受的前所未有的打击。毕竟在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太平洋舰队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对外作战能力。
而对于日军来说,他们的损失可以忽略不计。试想,用损失29架飞机和1艘舰艇的代价来换取太平洋海域的制霸权,这买卖做得确实值!
不过,还没等山本五十六从兴奋中缓过神来,美国人的报复就已经突遭而至。
珍珠港事件爆发的当天,美国国会就在罗斯福总统的建议下通过了开战请求。从此,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军投入到盟军行列,而日本则走上了灾难式的不归路。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近年来随着新资料的披露,人们发现珍珠港事件的背后或许还另有玄机。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舍伍德在《罗斯福与霍普金斯—二次大战时期白宫实录》一书中详细分析了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的外交谈判过程。
舍伍德称,早在战争爆发前,日本方面就派大使前往美国进行磋商,双方还做出了可能达成协议的姿态。
然而,就在谈判即将成功的前一天,美国情报部门就截获了日本外相发给驻美大使的密电,称“务必防止某一事件的发生”。至于该事件到底是什么,或许指的就是珍珠港事件的爆发。
也就是说,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前夕,日本人早就有所准备了。而一本正经的、无效的外交换文只是为战争爆发拖延时间而已。
对于这份电报,美国人应该是有所警惕的。但或许出于某种特殊的“引战”心理,珍珠港的美军并未接到上级的指示,他们还在为过圣诞节而憧憬呢!
当然,这只是美国学者的看法。对于这件事情,日本人也另有一番说辞。
据日军袭击珍珠港总指挥官渊田美津雄回忆,他认为美国人只是在为战争爆发寻找借口罢了。他们(指罗斯福总统团队)试图找一个类似于“路西达尼亚”号邮船惨案的事情使午安题美国人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外敌的威胁。
如果按照渊田美津雄的说法,美国人早就截获了日军即将发动攻击的情报。而且对于日本人对珍珠港的觊觎,美国朝野都是心知肚明的,罗斯福总统对此事也是完全知情的。
至于为何没有让太平洋舰队早作准备,或许是为了寻找借口。
不过仔细想来,渊田美津雄的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既然人家美国早已清楚珍珠港事件的爆发,那为何不将计就计,引敌人入瓮呢?偏偏要用军舰和士兵的伤亡作为借口,这实在有些荒谬。
话说回来,随着当事人的先后作古,珍珠港事件背后的真相也成了一个世纪谜团。倘若想要探寻事件真相,或许只能等更加详细的资料披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