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朱元璋创立明朝时,身边功臣众多。然而,他生性多疑,既需要功臣帮他打下江山,又担忧功臣对他形成阻碍,所以在建国后便趾高气昂地铲除异己。汤和乃是朱元璋手下的一员老将,曾助力朱元璋创建明朝,原以为能安然享受作为功臣的荣耀与恩宠,怎料建国后却逐渐被冷落,最后只得退隐乡间。汤和的这般境遇,体现出朱元璋猜忌心强的特点,也昭示着日后明初政局的不安定。
【青梅竹马,并肩作战】
汤和,这位跟着朱元璋打拼了好些年的老将,原想着朱元璋称帝后能给自己些赏赐,哪承想建国之后自己反倒被清算。曾经多年的战友,眨眼间就变成了被猜忌的人,汤和忍不住想起往昔一同征战的岁月,心里那滋味别提多复杂了。这所有的变化,好像都是从那次喝醉酒说的话开始的。
朱元璋和汤和都是韶州府新安县的,两家是同乡且住得近。想当年他俩一块儿放牛的时候,朱元璋聪明机灵,汤和勇猛好战,就这样他俩成了知心好友。朱元璋家里穷得叮当响,后来没办法只好到附近的寺院做了和尚。汤和念着以前的交情,亲自跑到寺院把这事儿告知朱元璋,还真心实意地邀他一起参加郭子兴带领的起义军。刚开始朱元璋有点犹豫,不过最后还是被汤和的诚恳打动了,决定去投奔起义军。
朱元璋投身起义军后,汤和把他当作知心好友,给予了他极大的助力。在汤和的贴心关照下,朱元璋迅速在军队中显露头角,凭借着自身出众的智慧与勇气,赢得了郭子兴的赏识。其后,朱元璋在数次战役中屡建奇功,在军中的地位已然超过了汤和。不过,汤和对此丝毫没有不满,只是为老友终于得以施展才华而打心底里感到开心。
当明军成功拿下常州之时,朱元璋很是欣赏汤和的能力与忠诚,专门安排他在此地镇守。那会儿,张士诚对常州垂涎已久,频繁地派遣军队前来攻打。在敌人不断逼近的情况下,汤和冲锋在前,和守军齐心协力进行顽强抵抗,最终成功保住了这座对明军意义非凡的军事要地。
好几个月的时间里,汤和跟守军展开了异常艰难的攻防战斗,双方几乎拼到了极限,累得浑身打颤,然而他们半步都没有后退。这对鼓舞士兵们的士气以及巩固防线,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367 年,汤和与徐达领着大批兵力将平江紧紧围住,最终成功活捉了张士诚这一心头大患。此场战役乃是明军的关键转折点,对彻底解除后顾之忧起着决定性作用。明朝成立后,汤和又接着调遣兵马追击清剿四川的元军残余势力,为巩固明朝政权的基础立下了卓著功勋。汤和原以为这些功劳能让自己尽享荣华,得以安度晚年,可他万万没料到,一场考验正在逐步向他逼近。
【醉言失策,种下祸根】
那年冬天,汤和从四川战场返京汇报工作,本想着借此能得到朱元璋的赏识,谁承想朱元璋不但没给嘉奖,还严厉斥责他调兵不当,差点就把好机会给弄丢了。汤和只得无奈地把原因归结为运气不好,整天提心吊胆的。这时候,有个亲信私下问他咋回事,汤和这才把之前的过错给讲了出来。
想当年,汤和在镇守常州的时候,就军务方面的事情向朱元璋上书,希望能调配援军过来。然而,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朱元璋一点儿回应都没有,汤和心里难免就有些着急和失落了。
有一天,他把军士们的整日操练完成后,自己一个人喝着酒来排解烦闷,酒喝多了,就开始毫无顾忌地说话了。他发牢骚说,常州处在张士诚和朱元璋这两大势力的中间,自己辛辛苦苦地守着城,要是朱元璋还一直不重视的话,那他随时都能把常州交给张士诚。
没成想,这通醉话没多久就被朱元璋知晓了。朱元璋这人本就生性多疑,听闻汤和没准会倒向敌方阵营,立马就对他有了嫌隙,觉得他在常州那会儿就有了二心。朱元璋出身贫寒,心胸也不宽广,哪怕是老朋友,他也没法全然信任。建国初期,功臣不少,朱元璋就开始担忧自己的权力不受自己把控了,借此机会开始整顿清除那些和自己不是一条心的势力。由此可见,明朝建立时汤和所得到的和其地位不相符的封赏,早就表明了朱元璋的防备之意。
【饮酒误事,思前想后】
琢磨了半天,汤和心里清楚,朱元璋可不像从前那么好对付了。自己嘴巴一快,说不定就会被他安上个罪名给追究了。一想到这儿,汤和心里那叫一个犯愁。他本来就没啥别的心思,不过是喝了点酒,随口发了发牢骚,可这没准就会被朱元璋当成大逆不道的反贼。如今朱元璋已经得了天下,治理国家这块儿做得也算不错,汤和着实不愿意看到自己好不容易参与建立的明朝江山就这么垮了。
这会儿,汤和瞧见邻村有个老翁拎着水桶往家走,一下子就想起了小时候跟朱元璋一块儿放牛的那些事儿。想当年,朱元璋还是那个思想开通、跟自己坦诚相待的好哥们儿,可现如今却成了让人摸不透的皇上。
人生充满波折,世事变化无常,各类悲喜之事总是能体现出一个人的胸怀。汤和想到此,不禁连连叹气,命运的转变实在太过突兀,致使他有些茫然无措。
一个月后,朱元璋冷不丁地传汤和跟着自己去打猎。汤和心里明镜似的,觉得这事透着古怪,肯定是某种试探。等来到猎场,果不其然,朱元璋面带笑容地让众大臣给他猎一头凶悍的黑熊。汤和当下就清楚了,朱元璋这是要效仿赵构的“杯酒释兵权”呢,想让大臣们主动服软,好把权力都集中到自己手里。于是,汤和赶忙推辞不去打猎,言辞谦卑地表示自己年老体弱,没那力气再为皇上尽心尽力了。朱元璋对汤和这般识趣的回答颇为满意,甚至还给予了奖赏。
【巧避厄运,识得时务】
那帮不懂大局的臣子们一个劲儿地争着出去猎捕黑熊,想要以此来赢得皇上的信任,可他们哪里晓得朱元璋早就另有打算。后来,这些急躁冒进的人果然一个接一个地被削去权力,甚至遭到诛杀,这也能看出汤和的聪明机灵以及对局势的准确判断。打那以后,汤和清楚地知道皇上的心思难以捉摸,便主动辞官回乡,不再掺和朝廷政事,朱元璋也就随他去了。
虽说再也找不回当年和朱元璋坦诚相待的那份情谊了,可只盼能求个一生安稳。建国那会子,汤和本想着也许能跟朱元璋再次构建起信任关系,怎奈人的心是会变的,登上皇位后的朱元璋早已不是往昔的知心人了。汤和不想自己亲手助力打造的帝业就此垮掉,只能选择沉默应对,交由时间来评判这所有的一切。
【结语】
年老之时,汤和时常站在河畔远望,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往昔那满怀的热血,可如今世事变迁,心中是悲喜交织。后人也许难以理解那时的艰难处境,然而朱元璋和汤和,曾经都是为了梦想不顾一切的青年。只是命运捉弄,最终他们各自走上了不同的路途。念及此,汤和忍不住落泪,这都是命运的安排,过往之事已无法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