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厚度之战:从4.75mm到今天,我们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星辰智 2025-04-15 21:03:48

你是否还记得曾经追求极致轻薄的手机?

十年前,手机厂商们纷纷卷入一场“超薄大战”,将手机厚度压缩到极致。

如今,手机功能日益丰富,机身厚度也随之增加。

但近年来,超薄手机又悄然回归,这不禁让人思考: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十年前,vivo X5 Max以4.75mm的厚度成为了当时全球最薄的智能手机,它代表了那个时代对极致轻薄的追求。

为了实现极致的薄度,X5 Max在配置上做出了一些妥协,例如搭载了中端处理器骁龙615,电池容量仅为2000mAh。

尽管如此,它依然保留了3.5mm耳机接口和存储卡扩展,这在当时的超薄手机中并不常见。

为了轻薄而牺牲的电池续航和性能,以及容易变形的背板,都成为了它不可忽视的缺点。

除了vivo,其他厂商也纷纷加入了这场超薄竞赛。

金立凭借S5.1和S5.5两款超薄手机,一度获得了“全球最薄”的称号。

OPPO R5为了极致轻薄,甚至舍弃了3.5mm耳机接口和存储卡扩展。

苹果、三星、华为、小米等主流厂商也都在这一时期推出了各自的超薄机型,例如iPhone 6、Galaxy S6 edge、华为Mate S、小米5等。

是什么推动了这场超薄大战?

技术的进步无疑是关键因素。

iPhone 5率先采用了全贴合屏幕技术,使得屏幕更轻薄、显示效果更好,引领了超薄手机的潮流。

OLED屏幕的出现则进一步加速了超薄手机的发展,由于OLED屏幕自发光,无需背光模组,天生就比LCD屏幕更薄。

超薄手机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太久。

随着技术的普及,超薄不再是高端手机的专属标签,360手机F4以599元的低价将4.86mm的超薄手机带入百元机市场。

此外,手游的兴起也改变了用户对手机的需求,性能和续航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超薄设计往往意味着性能和电池容量的妥协。

2016年后,手机厂商逐渐放弃了对极致轻薄的追求,转而专注于提升手机的性能、续航、拍照等功能。

手机厚度逐渐增加,曾经的超薄手机似乎被人们遗忘。

但十年后的今天,超薄手机却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回归。

这得益于电池技术和芯片工艺的进步。

硅碳负极电池的能量密度大幅提升,即使在有限的机身空间内也能提供更大的电池容量。

苹果自研的Apple C1基带,通过提升能效改善了iPhone的续航表现。

例如,即将发布的iPhone 17 Air,预计厚度仅为5.64mm,但同时拥有大屏幕和更长的续航时间。

三星也推出了Galaxy S25 edge,加入了超薄手机的竞争。

国产手机厂商也纷纷表示将推出超薄机型。

新一代的超薄手机不再以牺牲性能和续航为代价,而是将轻薄与强大的性能相结合,为用户带来更佳的体验。

从十年前的“为薄而薄”,到如今的“既薄又强”,超薄手机的进化之路,也反映了手机行业的技术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迁。

曾经被我们放弃的超薄设计,如今以更成熟的姿态回归。

那么,你认为新一代的超薄手机能否再次引领潮流?

它们的设计理念是否符合你的期待?

1 阅读:329
评论列表
  • 2025-04-16 12:42

    三星就算了吧,超薄续航会更拉胯。

星辰智

简介:星辰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