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仅有“唐宋元明清”这样的中原王朝,还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边邦;比如云南,古之大理也曾存在过许多王朝,今天统称为“滇文化”,其中也包括传说中的“南诏古国”。
稍显遗憾的是,“滇文化”大多流传于祖辈的口口相传,文字记载却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明太祖朱元璋曾派大将“傅有德”平定云南,之后将“苍山”历代王朝,几乎所有的官典史籍都烧毁了。
没有了文字记载,“滇史”就变成了口口相传,但这种传承明显缺乏可靠性,同时参杂了不少“巫神传说”;直到今天,这种“巫神传说”依然在民间流传,由此还引出了一段“奇闻”。
追溯到上世纪末,云南大理州巍山县的一位彝族老人进山采药;途中忽遭大雨,于是就躲进一处山洞,说是“山洞”,其实就是一处山壁凹陷。或许是雨势太大,老人为了躲雨尽量地往里挤;这下不要紧,竟真的被他“挤出”一扇狭窄的洞口,老人顺势钻了进去。
初进入“山洞”,老人还觉得豁然开朗,随着洞外闪电划过的微弱光线,他逐渐发现了“洞”中明显有人工开凿过的痕迹;此时老人还不知道,他躲雨的地方那是什么山洞,竟然是一处“南诏古国”的墓地。
也是“洞”内太暗,老人看不清脚下,不小心摔了一跤后,手摸到一个圆鼓鼓的东西;又是一道闪电划过,老人这才看清,原来绊倒他的是一个小坑,手摸到的则是一个“坛子”。
还不止,洞内密密麻麻布满了“小坑”,而且每个“坑”中都有一个类似他摸到的“坛子”;这下可把他吓坏了,跌跌撞撞逃出“山洞”,宁可冒着大雨也要下山;回到家,这位老人连惊吓带淋雨,从此一病不起,没多久便去世了。
说到这或有朋友会说“瞎编,既然是当地人,山中环境早应该了然于胸;更何况是位当地的老人,按理说应该‘见多识广’才对,怎么一个小坛子就把他吓成这样?”为此,老人的遭遇还成了当地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可对于当地人来说,言语间并没有笑话老人的意思,反而是人人自危,这就引出了一段“巫神传说”;相传,古大理曾存在过“南诏”和“大理”两个王朝,他们的都城均建在苍山下,据史料记载,这两个王朝先后存在了500多年,灭亡时间距今也有近千年的历史了。
这里单说“南诏古国”。当地口口相传,千年前的“南诏”国王以巫术统治大理;之后,“南诏国王”去世后立下一个奇怪的遗嘱,要将自己的耳朵割下,再装入“金瓶”留在人间。
更可怕的是,为了保守“金瓶”具体位置的秘密,第一批人将“金瓶”藏匿好,就会有第二批人将“第一批人”杀掉,之后将其骨灰继续装入金瓶,从此长伴“南诏国王”;如此类推,一批又一批的人被装入“金瓶”,最后知道具体藏匿位置的人只剩下一个,即“南诏”在位君王。
当然,传说更加离奇,甚至还有“金瓶诅咒”等多种说法;总之,人们多以为老人的去世与“南诏国王”的金瓶有关。不过,在今天的“科学社会”中提及传说,自然是不可信的,但老人发现的“金瓶”究竟是什么呢?
直到1998年,云南地区发现了“昆明羊甫头墓地”。其规模宏大,面积达4万余平方米,本次发掘面积10700平方米,清理出各类“滇文化”古墓葬488座,东汉时期的墓葬36座;总的来看,该墓地时代跨度很大,由此清楚显示了“滇文化”逐渐被“汉文化”融合的过程。
“羊甫头墓地”中还首次发现了具有云南“滇文化”特色的精美漆木器,其发掘成果还被评为“199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这里单说“南诏”时期的考古发现,考古队从羊甫头墓地中发掘出大量的火葬墓;据记载,南诏、大理这两个王朝远离中原,这里的人当时多信奉佛教,时兴火葬。
以“羊甫头墓地”为例,这里的墓穴大抵呈“一穴一(火葬)罐”;当然,火葬罐也以死者生前的身份、等级划分,死者地位越高,火葬罐的材质、纹理等就越上乘。
后经发掘,“羊甫头墓地”中的葬俗多而奇特,叠葬最多达五层,另有合葬、丛葬及殉葬;还出土了南诏时期的陶俑、(带)字瓦、地砖、铺地绿釉砖等,这些都曾是组成南诏国王陵的建筑材料。
以今天的史料来看,“南诏古国”以乌蛮蒙姓为王,白蛮大姓为辅,集合境内各族,包括汉族人民共同组成的国家。
2016年,云南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官渡区博物馆,对昆明羊甫头墓地再次展开考古发掘;此次发掘清理出墓葬53座,出土各类器物313件(套),并发现了少见的“四层叠葬”等现象,为研究“滇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但还是因为缺乏文字记载,“南诏古国”至今仍蒙着一层神秘面纱,其存世200多年,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它忽然消失了呢?要回答这一问题,还要依靠如今的考古发掘。
虽然没有太多的考古资料,但专家还是基本确定了“金瓶”究竟是什么;或许有朋友已经猜到了,当年那位老人看到的“金瓶”,或许就是如今考古发现的“火葬罐”。
至于当地的“巫神传说”,这点也不难理解。专家推测:可能是历代南诏国君,为了“阴宅”不被人打扰,刻意编造出“金瓶”吓唬人。
但真要说起来,这里也有遗憾。当年那位老人发现“山洞”后,由于仓皇逃走,回家后又一病不起;因此“山洞”的具体位置,直到老人去世也没有留下任何线索。
直到今天,专家们也未在“巍山县”发现更多的考古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