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就一起与扫码点餐相关的侵权案件作出终审判决,引发了社会广泛热议。这起案件涉及一家餐饮公司在扫码点餐过程中设置的强制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前置程序,最终导致了对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益的侵害,法院认定该公司存在侵权行为。
2021年7月,消费者孔某在某餐饮公司用餐,通过手机扫码点餐并结账,成为该公司会员。然而,孔某在扫码点餐的过程中发现,必须先关注商家的微信公众号并授权获取个人信息,包括微信昵称、头像、地区、性别、手机号等,方可进行线上点餐。即便取消关注公众号,个人信息仍存储在商家处,且无法自行删除。
消费者的维权之路孔某因认为该公司的扫码点餐方式侵犯了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益,故提起诉讼,要求公司停止侵权、告知个人信息处理情况、赔礼道歉并赔偿相关损失。
法院的终审判决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后认定,该餐饮公司设置的扫码点餐程序属于变相强制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构成侵权。法院同时指出,公司的不作为侵害了孔某依法享有的个人信息决定权。终审判决要求该公司停止侵害孔某个人信息权益的行为,删除已收集的个人信息,并书面告知个人信息的处理情况。此外,公司需赔礼道歉并支付5000元公证费用。
法治观点与个人信息保护法官在庭后表示,此案关乎商家在扫码点餐服务中设置的强制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的程序是否涉嫌侵权。法院判决强调,商家在设计扫码点餐程序时应以实现点餐目的和提升服务质量为目标。若超越点餐的必要范围强制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法治与企业社会责任这起案件不仅是一例个人维权的案例,更牵涉到企业在信息化社会中提供新型服务时,如何在便利性与个人信息保护之间取得平衡。法官提醒餐饮行业,应践行法治精神,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的原则,切实掌握处理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范围。唯有在法治框架下平稳推进信息化社会发展,才能实现数字化与个人信息保护的协调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