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末,吉林总人口降至2317.31万,一年减少22.10万;山东常住人口10080.17万,五年净流出42.8万。
没有天灾人祸,曾经的劳务大省、老工业重镇却成人口逃离起点。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人们背井离乡?离开的人们又去了哪里?

山东:劳务大省吸引力下滑
作为常住人口过亿的劳务输出与经济大省,山东近年来正经历着人口迁徙的微妙变化。
数据显示,近五年间,全省累计净流出人口达 42 万,其中以 18-35 岁青壮年为主力。

山东以前靠制造业和民营经济撑场面,现在麻烦来了——产业转型太慢,跟不上趟。
像烟台、青岛这些沿海城市,以前靠纺织厂、机械厂这些传统行业吃饭,结果这几年人工成本越来越高,环保政策也越来越严。
再加上新产业(比如互联网、新能源)没及时搞起来,好多工厂干脆搬到外地去了,岗位也跟着大幅减少。

来看青岛,2024年的时候,稍微大点的工厂数量比2019年少了12%,制造业岗位直接少了15万个。
工资涨得也慢,每年平均只涨3.2%,而长三角、珠三角那些同类城市,工资每年能涨6%到8%,差距明摆着。

就算是服务业相对好点的济南,像样的岗位大多还扎堆在传统的商贸行业(比如批发零售),互联网、新能源这些能拿高薪的新兴行业,岗位少得可怜。
年轻人一看,在老家累死累活上班,挣得少、机会少,还不如去南方闯闯,起码钱景好得多。

吉林: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困境
作为东北振兴战略的核心省份之一,吉林的人口外流呈现出 “系统性逃离” 的特征。
以 2024 年数据为例,省会长春常住人口较 2020 年减少 12.7 万,周边的哈尔滨、沈阳分别减少 7.8 万和 8.9 万,形成 “省会塌陷、全域外流” 的严峻局面。

要说吉林,以前可是咱们国家工业的老底子,长春一汽、吉林石化这些大国企,以前是经济的顶梁柱,多少人的铁饭碗。
但现在国企改革没跟上,转向市场也没成功,结果企业效益越来越差,只能裁员、降工资。
人才就跟着往外跑,形成了一个 “效益下滑→裁员降薪→人才流失” 的恶性循环。

到 2023 年,吉林省属国企的员工数量比 2015 年直接少了快三成,有些老工业区现在年轻人基本都走光了,就剩中年人等着退休,特别冷清。
更要命的是,吉林这么多年一直靠汽车、化工这些重工业撑着。
新兴产业比如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啥的,加起来还不到全省经济(GDP)的 15%,根本留不住有技术的人才。

就像长春一个从汽车厂离职的工程师说的:“厂里效益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拿 1 万 2,这几年降到 8000,还经常拖欠工资,外面民营企业又没有对口的岗位,只能去南方找机会了。”

深圳:靠科技和高薪 “吸年轻人”
山东、吉林的年轻人想着南下去闯,很多人第一站就选了深圳。
2023 到 2024 年,深圳新增加了 13 万常住人口,连续两年人口增长在全国排前三,走在街上经常能听到东北话、山东话。
而这片土地上,扎堆的科技企业便是他们选择这里的理由。

南山科技园有腾讯、华为、大疆这些大公司,周边还有上万家小科技企业。
既有大厂的高薪岗位,也有小公司的创业机会,选择特别多。

一个从青岛传统车企跳到深圳比亚迪的工程师说:“在老家每月挣 1 万,来这儿能拿 2.5 万,项目奖金还能再翻一倍,而且每天接触的都是新能源汽车最前沿的技术,以后跳槽不愁没地方去。”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深圳的吸引力还藏在 “敢闯敢试” 的氛围里。
政府每年砸几十亿补贴科技创业公司,年轻人有个创意想法,去众创空间就能拿到启动资金,连华强北的电子市场都能成为创业者的起跑线。
2024 年深圳新增了 50 多万家市场主体,差不多每 10 个人里就有 1 个人在创业。

这种付出就有回报的实在感,让那些厌倦了老家一眼看到头生活的年轻人找到了动力。
虽说这儿租房贵、节奏快,但 “搞技术能拿百万年薪,卖创意能拉到千万投资” 的事天天都在发生,深圳成了真正能把能力变成钱和机会的地方。

合肥:从低调省会到千万人口
合肥平时不是很出名,谁能想到 2024 年它的人口一下子超过了 1000 万!
可合肥的聪明之处就在于——用产业换人口。

政府早就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这些产业,现在蔚来、比亚迪、科大讯飞等企业扎堆。
2024 年这些行业的岗位缺口有 20 万个,工资比传统行业高 40%。

更重要的是,这儿不像一线大城市压力那么大 —— 城区平均房价 1.6 万每平,不到南京的三分之二,新落户的人能申请政府的低价人才公寓,孩子上小学初中学位也充足。
数据显示,2024 年合肥的新市民里,东北人占了 18%,这儿成了北方人南下的 “第二老家”。

成都:让 “逃离一线” 的白领停下脚步
北上广深的白领们厌倦了 “996 加班 + 高房租” 的日子,很多人选择了成都。
2024 年成都净流入 12 万人,全国排前五。
成都的好处是 “既能搞事业又能过生活”。

很多大互联网公司,字节跳动、腾讯、阿里在这儿设了西南总部。
本地的游戏、文创产业也很火,程序员月薪普遍 1.2 万到 2 万,虽然没深圳高,但房租只有深圳的三分之一,三环内租个两室一厅才 2500 元。

成都还有些看不见的吸引力,作为全国第一个 “公园城市”,绕城绿道串起 121 个公园,年轻人下班后能在天府绿道骑车兜风。
文创产业催生了很多有意思的工作,比如策展、剧本杀编剧、汉服设计师,满足了现在年轻人 “工作不只是为了赚钱” 的想法。

政府还有 “蓉漂计划”,给本科以上人才发租房补贴,落户就能参与低价房摇号。
华西医院看病方便,七中、树德中学这些好学校资源也均衡,外来人觉得在这儿能扎根。

这场人口流动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每个城市的长处和短处。
未来,中国的城市格局还会变,但核心永远是:城市得让普通人觉得值得留下,大家才会愿意扎根。

信息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