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谈皈依佛教,一开始是非常痛苦和艰难的过程

慢曝人生 2018-05-16 09:13:36

金庸说:“我皈依佛教,并非由于接受了哪一位佛教的高僧教导,纯粹就是一种神秘经验,是非常痛苦的和艰难的过程。”

1976年,金庸收到一个噩耗,19岁的长子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自杀。

白发人送黑发人,这对他打击非常大。

当时他觉得非常的愧疚没有和儿子探讨过生命的意义,他并不知道儿子为什么在美国要自杀,生命这么可贵,他怎么就轻易的放弃了生命?

他想和儿子能在心灵上有沟通,但却实现不了了。

之后一年,生死的终极问题他一直在思考。他看了很多的书,想探究生与死的奥秘,但很多书籍都不能回答他的这个终极问题。

最后,他觉得应该在宗教里找到答案,他曾经系统的阅读过《圣经》,很肯定圣经里并没有他要的答案。

有一天,他忽然领悟到了亡灵不灭应该去佛教中寻求答案。

中国佛经浩瀚如繁星,只读基本入门的书,他就觉得其中的迷信色彩太多,不符合他对真实世界的认知,但还是勉强读下去。

后来越读越深,读到了《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历经几个月的苦读,潜心研究琢磨,忽然就有了感悟,觉得自己找的真理就在佛经中。

只是,他觉得中文佛经太过深奥,有些古文翻译偶有一两个字有完全歧义的含义,实在无法了解。于是就在英国订购了全套的《原始佛经》的英文译本。

所谓的原始佛经,就是佛教研究者认为最早期,最接近释迦牟尼所说的佛法记录。

英文佛经读起来就没有那么深奥,容易阅读,内容简明,平实,和真实的人生十分接近。由此,在阅读的过程中,他有了信仰,开始相信佛陀释迦牟尼确实是悟到了人生的真实道理,然后佛将自己悟道的内容传给世人,这就是佛法。

最终佛法解决了金庸的问题,让他从失去儿子的痛苦中走了出来,这个过程大约是一年半时间,他开始全心全意的接受佛教。

后来他又读了大乘佛教中的《楞严经》、《般若经》,问题又来了,大乘佛教里面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内容,奇异和夸张的东西,让他不大相信,并觉得超出人的常理,不大让人信服。

直到有一天读了《妙法莲华经》,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他终于有所悟,原来大乘经典主要都是“妙法”,用巧妙的方法来宣扬佛法,解释佛法,使得普罗大众都能听得懂,学得到。

佛陀用牛车、大雨等等和人们生活相关的内容做比喻宣讲佛法,为了让人通俗易懂,甚至佛陀假装中毒将死也无不可,目的就是让人懂得佛教的道理。

了解了妙法两字的意思,他对大乘佛教的那些怪异故事也就不大反感。

金庸说,他从小就听祖母念经,但自己进入佛教的境界,足足用了60年时间。在中国佛教的各宗派中,他认为自己的心灵最和“般若宗”接近。

2 阅读: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