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人物】黄京:从“技术狂人”到“跨界玩家”

楚天微风轻语 2025-03-12 05:37:31

从技术骨干转任党群工作,这个“跨界”,在国网荆州供电公司湖北荆力工程总承包有限责任公司内,不啻是一磅重炸。

黄京,一名年轻的“80后”,这位手握多项专利的“青安先锋”,离开技术一线,专任党群工作部主任,却双岗建功,在“跨界”中书写传奇故事,书写了无限可能。

聚光灯下的“技术狂人”

2020年9月,北京中国职工之家会展中心,一场全国QC成果发表赛的舞台上,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人,正自信地展示他的PPT。屏幕上,一张张设计图纸和现场测试照片滚动播放,台下观众的目光被牢牢吸引——他正是国网湖北荆州供电公司的黄京。

“移动电源箱的灵感,来自一把钢卷尺。”黄京的声音沉稳有力。他讲述了自己如何在深夜拆解钢卷尺,研究其自动回卷原理,最终设计出能快速收线的移动电源箱。台下响起掌声,评委们纷纷点头。这一成果不仅斩获全国QC大赛一等奖,还捧回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创新源于生活,服务于工作。”这是黄京常挂在嘴边的话。

一则关于他执着于“钢卷尺”的背后故事,更是精彩绝伦,令人拍案!

故事要从2017年说起。当时,黄京还是国网荆州供电公司输变电工程公司变电工区的继电保护负责人。一次调试中,他发现移动电源箱的线缆总是缠绕打结,拉线、收线动辄耗费半小时。“能不能像钢卷尺一样自动回卷?”这个念头一闪而过。

当晚,他拆开家里的钢卷尺,反复观察弹簧结构,甚至用游标卡尺测量每一处细节。妻子毛娇娜见他熬红了眼,劝他休息,他却摆摆手:“再试一次!”几周后,第一代卷簧式电源箱诞生了,但问题接踵而至:线缆只能回收20米,设备笨重如铁箱。

“要不……放弃吧?”黄京看着满地的失败品叹气。毛娇娜却递来一杯热茶:“你总说创新永无止境,怎么现在退缩了?”这句话点醒了他。黄京转而研究直流电机驱动,自学机械设计手册,甚至向大学老师远程求教。经过三次迭代,第三代电源箱终于问世——40米线缆40秒回收,缠绕问题彻底解决。

“成功是99次失败换来的。”黄京笑着说。

从“实验室”到“工地”的跨越

创新的价值,最终要由实践检验。在潜江浩口110千伏变电站扩建工程现场,黄京蹲在泥地上,紧盯施工作业人员操作新电源箱。线缆“唰”地收回,一位老师傅竖起大拇指:“这玩意儿真省事!”黄京长舒一口气。

2019年,由他主创的这项荆州供电公司级管理创新课题,获得了“优秀奖”,随后,其申报的《一种带束线功能的移动检修电源箱》,也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证书。QC课题获得了国家电网公司2020年QC成果“三等奖”,最终荣获中国水利电力质量管理协会电力行业优秀质量管理成果“一等奖”和《中国质量》杂志社QC成果“示范级”奖。

面对荣誉,黄京却格外清醒:“一线工人的效率提升,才是最大的奖章。”

人生“第二曲线”:党群战线的“跨界玩家”

2024年11月,一则调令让所有人意外:黄京从技术骨干转任党群工作部主任。

“党群工作?他能行吗?”质疑声四起。

“黄京要调任党群部主任?”这位手握多项专利的“青安先锋”,竟要离开技术一线。众人哗然。

“党群工作就是服务企业,成就他人。站在聚光灯背后看着企业成长,我很享受这种成就感。”面对质疑,黄京的回答让所有人愣住。上任首日,他抱着一摞《人民日报》、《党员生活》和党建文件走进办公室。

其实,黄京自己也一度迷茫。党群工作与技术创新截然不同——写材料、办活动、树典型,每一项都考验综合能力。起初,他连“三会一课”的具体流程都搞不清,开会时紧张得手心冒汗。“不会就学!”他给自己立下规矩:每天雷打不动看《新闻联播》,逐字分析上级讲话稿,甚至把党章抄在小本上随身携带。

转型的阵痛来得迅猛。第一次撰写党建材料时,他对着电脑枯坐整夜,文档里只憋出两行字。“写材料和继电保护调试,根本是两码事!”他揉着太阳穴苦笑。妻子递来热茶:“当年你改电源箱不也失败十几次?”

三个月后,他交出的《党建引领科技创新实施方案》让领导拍案叫绝。方案里,逻辑清晰、措施扎实。党员技术骨干与青年员工“结对攻坚”、创新项目纳入党建考核等举措,将党群工作与电网建设、生产实际深度绑定。“你这跨界,跨得漂亮!没想到搞技术的能把党建玩出花!”公司党总支书记连连赞叹。

干一行精一行,努力成为一个有成就感的“服务者”!

笔者:从技术到党群工作,您如何适应角色转变?

黄京:起初确实像“重新投胎”。但技术工作培养了我的逻辑思维,写材料时,我会先画思维导图;办活动,我会像设计电路一样考虑每个环节。跨界不是抛弃过去,而是整合经验。

笔者:未来还会继续搞创新发明吗?

黄京(笑):当然!我现在正研究“智慧党建”,想用数字化手段提升党群效率。你看,这是初步方案……他打开笔记本,一系列周密的策划方案跃然屏幕,仿佛隐喻着他的人生:技术为骨,服务为魂。

“党群工作不是守旧,而是另一种创新。”黄京逐渐找到新定位。他策划的“共产党员技术攻坚队”活动,将党建与生产深度融合;他挖掘的“电网铁军”故事,登上了多家省级、市级和系统媒体的宣传报道中。

一次,公司要推选“最美一线员工”。黄京带着相机跑遍工地,记录下工人满身油污建设电网工程的瞬间。照片发布后,一位老员工眼眶湿润:“干了30年,第一次觉得自己被看见。”

“站在聚光灯背后成就他人,这种感觉更踏实。”黄京说。

从钢卷尺到党建方案,从实验室到会议室,黄京的每一步都在打破界限,在“跨界”中书写了一个个立足本职的传奇故事。

有人问他:“这样折腾不累吗?”他答得干脆:“人生最大的遗憾,不是失败,而是‘我本可以’。”

黄京的办公桌上,党建文件与电路图和谐共处。偶尔有技术员跑来请教:“黄主任,这个继电保护参数……”他抓起笔就在文件背面演算,党徽在胸前微微发烫。

钢卷尺的“咔嗒”声与打印机的“沙沙”声,交织成奇妙的韵律,在这个跨界者的人生齿轮里,技术的精密与党建的温度,正严丝合缝地咬合转动。

如今,“技术狂人”与“跨界玩家”的双重身份,在他身上得以完美融合。正如他办公室墙上挂着的字——“创新永无止境,服务永不停歇”。(文、图 / 裘苗根)

0 阅读:0

楚天微风轻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