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有幸拜读某论坛相生金水前辈的办公室实用暴力美学,该篇精细解读《资治通鉴》,并运用于日常的职场生活,特整理出来,便于大家利用碎片时间提升下自我,本人会坚持更新,陪家人们一起读书,一起进步!
开篇
读历史,可以有两种心态:一种是看故事的精彩,一种是子网读完后能够指导自己的工作、生活。如果两者兼而有之,则是一大幸事。前者图的是开心,做到后者则是很难。因为需要把历史深入咀嚼、消化并且溶入血液方能成为你动脑甚至动手的能量来源。当今社会竞争剧烈,丛林法则横行,如果能够实现从活着到生活的提升,除了具备正确的世界观,貌似冥冥之中有个混沌而又有力量的声音告诉我们:你丫的还得有套强大的方法论。
是的,历史可以给你。
闲言少叙,精彩的故事开始了!请各位备好小凳子、茶水、瓜子。
第1节 作为老大应该怎么挑选接班人?
春秋时期,在大约现在山西河北两省附近有个诸侯国叫赵国。那个时候诸侯国比较多,也比较杂,类似现在某个行业的公司特别多。例如任何一个城市都有一家教辅机构一样,大家都是同行,每个公司的老大都算是一个诸侯国的诸侯。彼此有竞争,偶尔也相互攻击,时不时地也搞搞合作,都希望自己的地盘也就是市场能够做大,都希望灭了更多的周边诸侯尤其是距离自己公司特别近的那些同行。赵国有限公司作为家族企业,发展到赵简子(后面尊称为“赵总”)这一辈后,赵总面临和柳先生(柳传志)一样的交班问题。区别在于赵总要传给自己的儿子,柳先生要传给自己的得力下。自古以来,不论是帝王还是公司老板,挑选接班人都有自己的考核标准,赵总是依据什么标准呢?
赵总有两个儿子,一个叫“伯鲁”,一个叫“无恤”。赵总早就有为日后董事长传位做打算的准备,所以赵总三年前把毕生成功经验写成一篇《我的成功不可复制》分别让秘书各复印一份交给两个儿子,并希望两个儿子好好学习。当时赵总让两个儿子分别在公司挂行政副总的虚职,以在公司中学习并积攒经验。三年后,赵总突然召集两个儿子开会,会上赵总突然让两个儿子说说三年前他们的老子的那篇呕心沥血之作的看法。老大伯鲁回答不上来,赵总问“那篇文章你还能找到吗?”伯鲁说“好像......貌似......得回去找找”。赵总问老二无恤,无恤从头背到尾,赵总很开心,于是赵总当场召集董事会宣布无恤是公司新人董事长。料想伯鲁也输的心服口服吧。
简言之,赵总挑选接班人就看记忆力!
我们要发问了:为啥赵总挑选接班人就看记忆力?
我们进一步发问了:堂堂诸侯国老大挑选接班人难道只看记忆力?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有人会说,通过该测试,感觉老二更用心,所以必选老二。
这种说法对吗?也不对。
两个儿子只要是赵总亲生的,赵总一定知道他们的秉性分别如何,至于谁更适合当接班人也早就了然于胸。能当诸侯国老大的不会菜鸟到那个程度。既然如此,直接宣布二儿子接班不就完了,但是大家有考虑过作为长子伯鲁同学心里会怎么想吗?
古人有立长子的习惯,基本没有太大的问题都会默认传给长子,想必伯鲁也是这么想的,但是赵简子辛辛苦苦经营了一辈子的自祖上传下来的基业必须传给一个综合能力较强的儿子--不用通过什么记忆力测试,仅平时表现就能看得出来老二无恤更适合,毕竟是自己从小看到大的两个孩子,直接立无恤,伯鲁心中必然不服,自己不在时,公司内部一旦出现内乱,大好基业就因企业内耗而葬送,白白便宜那些同行的诸侯国公司,所以,必须做到让伯鲁服,必须做到有一个伯鲁即使心里委屈但又不得不服的环节,要让无恤继承大业“师出有名”,所以赵简子,赵总就用3年的时间,举重若轻的导演了这么一出低成本的戏剧。
这就是职场。当你某次晋升交锋中败下阵来的时候,往往不是因为众所周知的事做的不好,而是因为你一直以来大小事都表现得不好,起码,你输在没有更好的读懂你的老大的心。
第一节内容结束了,收获多吗?希望大家在职场都能乘风破浪,后续会继续更新,喜欢的话关注我,不会迷路哟!祝家人们平安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