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中国美术与时代同行,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集美术创作、教育、组织管理于一身的老艺术家作出了突出贡献,肖峰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与同样作为艺术家、教育者的妻子宋韧携手同行,将个人艺术生涯深深融入时代脉络。他们的人生,交织着革命的热血与艺术的激情;他们的作品,是时代的生动写照,饱含着对家国的深情与对人民的热爱。
近日,在“时代之子——肖峰、宋韧艺术展”开幕式上,93岁高龄的肖峰捐赠了他与宋韧的代表作品500余件,涵盖他们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创作全貌。这批凝结毕生心血的艺术珍品,是对他们个人创作脉络的完整梳理,为现当代艺术研究提供了珍贵范本。
青弋江上(油画) 32×41厘米 1979年 肖峰
1932年,肖峰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县的一个革命家庭,12岁时,肖峰参加了少年文艺团体——新安旅行团,毅然投身抗战文艺宣传。那段充满艰辛与热血的生活,成为他艺术创作的宝贵源泉。在行军途中、在战地后方,他用稚嫩却坚定的笔触,描绘着战争的残酷与人民的坚韧。对社会的深入观察,让他早早窥见了生活的本质,为日后的艺术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年,宋韧在山东省文登县(今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出生,父亲为其取名“韧”,寄寓“柔软而坚定,意志坚韧不拔”的期许。1947年,宋韧踏上求学之路,先后在华中建设大学艺术系美术科与山东大学艺术系美术科学习。这段求学经历让她有幸师从黎冰鸿、苏天赐等艺术大家,尤其是苏天赐将自然光影揉进油彩的独特技法,使她领悟了油画色彩运用的精髓。两位未来的画坛伉俪,此时虽未谋面,却已在各自的战场埋下了艺术为人民服务的火种。
1950年,肖峰就读于杭州国立艺专,在这里,他得到了林风眠、黄宾虹、刘开渠、江丰等名师的亲炙,艺术素养得到极大提升。1954年至1960年,他与林岗、全山石、邵大箴、钱绍武等人同赴苏联留学。在留学期间,他深入研究西方油画技巧和俄罗斯现实主义艺术传统,同时自觉探索油画民族化道路,将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与西方绘画技法有机融合。他捕捉瞬间动态的创作个性,使其作品充满激情与灵性,逐渐形成了将中国写意手法与油画丰富色彩相结合的独特风格。这种自觉的文化探寻,在他的毕业创作《辞江南》中初见锋芒,画面描绘了新四军战士告别水乡时的情景,湿润的笔触晕染出晨雾中的青瓦白墙,人物衣褶的勾勒融入传统线描的韵律,而强烈的光影对比又不失油画的厚重。
留学苏联期间,肖峰在罗工柳的介绍下,认识了当时在中央美术学院的宋韧。1952年,宋韧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山东大学艺术系,并留任刘海粟主持的华东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前两年,她获得赴中央美术学院深造的宝贵机会。在那里,她受到李宗津、吴作人、王式廓等名家的教导,他们的言传身教成为宋韧一生追随的典范。
1959年,肖峰与宋韧结为伉俪,自此,他们的人生轨迹紧密相连,艺术创作也相互砥砺。1961年,宋韧从中央美术学院调到杭州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任教,她融合北方艺术大气爽利的风格,为教学带来新的活力与创意。婚后,在那个提倡集体创作的年代,她与肖峰合作了一大批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如《活捉张辉瓒》《奇袭官徒门》《夜袭汤原》《创业的年代》等。这些作品大多源于他们的革命经历和记忆,饱含着从革命烽火中熏陶而来的文化视野和艺术情怀,散发着战士的激情与胸怀。他们将笔头对准革命领袖和人民,为他们写照。
白求恩(油画) 134×156厘米 1974年 肖峰、宋韧 民生银行收藏
二人创作风格互补,肖峰擅抓动态激情,宋韧精于细节质感,这种刚柔相济的默契,在《白求恩》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画面定格于战地手术的危急时刻,白求恩微俯的脊背,眉骨阴影,手中器械的反光,既展现医者的沉着智慧,又暗含战火逼近的紧张氛围。这幅作品因精准的人性刻画与历史在场感,被选入人教版语文教材,成为几代人关于国际主义精神的视觉记忆,更以艺术的方式完成了对革命精神的永恒定格。
肖峰与宋韧的艺术生涯与中国美术学院的校史紧密交织。肖峰于1983年担任中国美术学院第十任院长。上任后,他以巨大的思想活力和改革锐意,引领美院开启新的篇章。他继承了从林风眠到潘天寿的办学思想,强调教学要严谨,创作不妨多元化,他的宽容与多元为20世纪90年代美院自由的创造思想和开放的学术氛围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他提出并促成“中国美术学院”新校名的更换,这一举动不仅赓续了老国立艺术院和国立艺专的文脉,更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将学院的学术使命提升到艺术教育时代性变革的高度。正如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所说:“中国美术学院后来所有的发展中,处处都有肖院长的布局和他创新性的战略思考,他秉持敢为人先的实验性推进学院的学科布局,不仅打造了世纪之交美院教学的新格局,而且深深地塑造了后来者治校和变革的胸怀。”
2024年,肖峰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颁奖词精准概括了他的艺术成就:“肖峰先生是一位以中国式审美融合西画技法来表现历史和时代的油画家。其代表作如《辞江南》《战斗在罗霄山上》《芦苇丛中任我行》等,追求油画民族化,作品色彩灵动,情感真挚,充满深邃的历史与人文思考。他长期担任中国美术学院领导,为推动我国美术教育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艺术同国家同呼吸,才能发出真正的生命力。”肖峰的艺术箴言,亦是他们夫妇二人的共同信仰。从革命年代的战火淬炼,到和平时期的笔耕不辍,他们用画笔记录时代变迁,传递民族精神。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情感的温度。他们的故事,是一部关于艺术、爱情、理想与奉献的传奇,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永不落幕。
责编:武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