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斌真正的实力终于开始显现了。
博士生的优势显而易见。
一开始,所有人都会把张彦斌跟常胜一起对比。
在花城派出所,张彦斌处理基层事务的能力不是一般的差。
同事们觉得他不过只是会读书而已,虚有其表。
他在花城派出所处理的事情不仅惹得民众不开心,给所长也招致来了很多麻烦。
他处理每一件事情都上纲上线,弄巧成拙,不得民心。
刘所长和所里的其他人都不看好他。
但是顶头魏处长却一直很看好他。
一个很现实的原因,就是张彦斌是博士。
这个头衔就给派出所带来了很大的荣光。
基层民警,能干事的人很多,但是博士生很少,属于稀缺人才。
常胜刚刚被派去东寨驻站,张彦斌一句想要在基层锻炼一下,花城派出所副所长的位置就落在了自己的头上。
很多人都替常胜打抱不平,包括花城派出所的所长刘所。
可是实践证明,张彦斌身上的资源注定他要走得比常胜快。
一、只会低头干活的老黄牛常胜就是那种人群中只会低头干活的老黄牛。
他扎根基层13年,在花城非常得人心。
真正地做到了把百姓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
他的师傅孙二勇也是如此。
但是领导对他们的付出一无所知。
很简单,不会宣扬自己。
孙二勇在东寨驻站的时候,会记笔记,会修护铁路网,以自己的做事风格来服务于东寨的村民。
东寨的人都亲切地叫他孙公安。
他在东寨做了很多朴实的事情,但是没有获得过一次表彰。
东寨因为孙二勇和王喜柱,拿了三年的小红旗。
可见,孙二勇在驻站的时候,是有一套自己的方法的。
但是因为骨子里传统的谦逊,也受视野的局限,他没有把自己的管理方法汇总成文章,没法宣传。
常胜来到驻站时候,根本无所适从。
孙二勇的死是意料之外的事情,没有人做好成为下一位驻站民警的准备。
常胜也是一头雾水就来到了驻站。
但是他还是凭借着一股信念在东寨住了下来。
他在王冬雨的帮助下,与书记王喜柱联手,真正走进东寨村人的心里。
他感化赵广田,给自己找了一个得力助手。
同时他还赢得东寨村最德高望重的老爷子张跃进的首肯,这让他的驻站工作顺利了不少。
驻站以来,常胜付出了不少,也改变了东寨不少。
但是顶头上司并不知道。
他驻站的经验也没有记录下来。
最后还是多亏了张彦斌的走访。
二、张彦斌的眼界与格局张彦斌成为副所长后,为了基层工作,他亲自到花城的各个驻站走访。
他和常胜一起在铁路线巡逻的时候,发现了护网的野刺槐。
野刺槐是赵广田和常胜去山上移植过来的。
由于铁路网警察被张莱西这样的破坏分子故意减掉,常胜一直补护栏网也不是个办法。
不仅是资金上的付出,还要耗费人力,而且起不到任何作用。
于是便想到了野刺槐。
在山区,这种野刺槐到处都是。由于这种东西很有韧劲,一旦种多了,长高了,它们团结起来,用斧头砍,都砍不断,非常适合在防护网周围种植。这样既能够绿化环境,有能够防止水土流失。
常胜和赵广田便一颗颗移栽过来,每日浇水,盼望着快点长大,这样就可以减轻工作量。
这就是常胜能够想到的了。
但是张彦斌听说后,想到的却是如何去告诉上级领导来推广此事。
这就是领导更看重张彦斌的原因。
常胜是利用野刺槐来修复护栏网的先例。
张彦斌想要向路局回报,来进行大面积推广,若是全线覆盖的话,既节省金属材料还可以增加防卫的密度,一举两得。
他准备马上就要搜材料写一篇论文,发表在《中国公安大学》学报,或者《山东警察学院》的学报,这都是核心期刊,不仅仅能够宣传花城,还能把此技术宣扬。
张彦斌是博士,他懂一篇论文的含金量,特别是这种作为先例而有所突破的观点。
这也看出,张彦斌的人脉有多广。
作为博士生,张彦斌在自己的领域有足够的影响力。
他不仅仅在公安大学有自己的人脉,在铁路系统也是如此。
“《中国铁路》《铁道建筑》我都熟。”
一篇论文,能够带动整个地区的知名度。
张彦斌找到魏处说起野刺槐事情时候,魏处一直把功劳往张彦斌身上靠。
魏处是希望张彦斌尽快发表关于野刺槐的论文的,一旦发表,是给他加业绩。
魏处非常会用人。
常胜能干活,因此在常胜带着刺槐来花城时候,魏处不断地表扬常胜,并且表达了领导对他的感谢。
可这也仅仅是口头表扬而已。
虽然事情是常胜做的,但是常胜缺乏理论知识,对于自己的发现无法形成系统的文字,更别说论文了。
体制内会写论文究竟多重要呢?
各地各单位都有自己不同的探索,针对某一现象一旦有了新的发现,并能形成一套成熟可借鉴可推广的现成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加分项。
通过结合自身实际加以创新,形成自己的工作思路,以论文形式发表能够让领导们最快认识到某个人的能力。
张彦斌擅长的就是写论文,这种人最得领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