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患上了“狂飙后遗症”。
这些人在追完《狂飙》后意犹未尽。
有的去二刷三刷,有的去关注相关演员的动态,有的焦急等待下一部爆款剧。
好在,我们没有等太久。
很快,张译的新剧《他是谁》就上线了。
和《狂飙》一样,这部剧也是双平台播出,电视台的播出平台是央视八套,网络上则是优酷独播。
和《狂飙》一样,这部剧一推出收视也爆了。
在电视平台上,它首播就拿到了超过10%的市场占有率,成为同时段的第一名。
在网络平台上,它上线后,“优酷视频”在随后几天的下载量呈指数级增长。
和《狂飙》一样,张译在剧中也饰演了一位刑警。
他在两部剧中的人设都差不多。
面对悬案未破,不得不忍辱负重,还都被黑老大的妹妹喜欢,性格偏执不懂人情世故。
问题来了,《他是谁》既然和《狂飙》有这么多共同点,它能否续写《狂飙》的辉煌,成为2023年的年度爆款,甚至冲击“年度剧王”的宝座?
同样是出演刑警,张译在两部剧中又有何差别?
带着好奇,皮哥一口气刷了12集,有些话不吐不快。
01、张译的“双标”?
张译是《狂飙》和《他是谁》两部剧的领衔主演,可是他对两部剧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在《狂飙》热播时,张译的表现就很诡异。
他参与了电影《满江红》的社媒宣传,却对《狂飙》只字不提。
按理说,他是《狂飙》的男一号兼艺术总监,在《满江红》里只是配角,这种“厚此薄彼”的做法不免让人浮想联翩。
《狂飙》完结后,几位主演纷纷发表了声情并茂的小作文,张译继续保持沉默。
甚至删除了唯一一条和《狂飙》有关的动态,似乎和《狂飙》彻底划清界限。
之后剧组的庆功宴他也缺席了。
有趣的是,后来《我是谁》首播当天,张译发了一条宣传动态:
“我是谁不重要,他是谁今晚到。”
简单12个字,好像回应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说。
但这番表态,一方面坐实了他不是不登社媒平台;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至少从张译本人来看,《狂飙》和《他是谁》,他更看重后者。
02、“故事服务于人物VS人物服务于故事”
张译在两部剧中都出演刑警,大家很自然把两部剧放在一起比较,但其实这是两部完全不同的剧。
《狂飙》就是我们熟知的扫黑剧。
全剧整体采用三幕式的结构,讲述了安欣(张译 饰)和高启强(张颂文 饰)之间长达二十多年的恩怨情仇。
因为角色正邪明确,一个正面刑警,一个黑帮老大。
所以开播之初,结局就已经注定,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
这也意味着,全剧的发力点,就是在于人物的塑造。
再具体地说,就是“安欣的成长史”,以及“高启强的黑化史”。
其中还穿插了龙虎兄弟、搞笑老大徐江、大嫂陈书婷、疯癫弟弟高启盛、莽村李有田父子、杀手老默等有血有肉的配角。
使得该剧几乎每个角色都深入人心。
张译饰演的安欣虽然被张颂文饰演的高启强抢去了风头,但依然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
换言之,《狂飙》的特点是“故事服务于人物”,这也是这部剧能火爆的根本原因。
而《他是谁》完全不同。
这部剧的特点是“人物服务于故事”。
相比老的刑侦剧,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糅合了三起轰动全国的重案。
第一起是“白银案”。
1988年到2002年的14年间,甘肃白银市的11名女子惨遭杀害,当地警方曾悬赏20万捉拿凶手,无果。
直到2016年8月,甘肃公安厅重启侦查工作,运用科技手段挖掘线索,随后嫌疑人高承勇落网。
第二起是“雨夜屠夫案”。
1990年到1994年,罗树标在广州连续作案,奸杀19名女青年,并于1995年被判处死刑。
第三起是最著名的“南大碎尸案”。
1996年1月,南京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女学生刁爱青遇害,凶手将尸体蒸煮后,切割成2000片以上,并完成抛尸。
这个案件至今悬而未决。
过去27年,网上时不时就会掀起对它的讨论热潮。
这期间有位名叫黑弥撒的网民还在论坛发帖,详细分析了凶手的作案的全过程,又把大众舆论推向了新的高度。
将三大真实案件融进一部24集体量的剧里,这就使得张译饰演的刑警在剧中的定位,更多是一个向导,他需要带着观众抽丝剥茧寻找真凶。
“他是谁”是这部剧的焦点,而非张译这个角色。
因此同样是出演刑警,《狂飙》作为反黑剧,自然会突出主角,这使得张译饰演的警察更加丰满。
在《狂飙》三幕戏中,他至少呈现了三个特质。
第一幕的敢想敢干,第二幕的节节败退,第三幕的绝地反击,使得安欣这个角色变得饱满而有力。
而《他是谁》作为一部刑侦剧,在一起起夺人眼球的残忍案件面前,张译饰演的警察从剧本上就注定扁平。
全剧中他的人设,就是忍辱负重,性格执拗,对张译的演技考验并不大。
03、爽文套路VS逼真故事
《狂飙》的火,在于它表面上套了个扫黑剧的外壳,其实最抓人的部分全都是爽文套路。
高启强从被龙虎兄弟欺负,到站起身成为两人的大哥,这就是爽文里的“莫欺少年穷”;
高启强面对徐江这个敌人,运用智谋完成反杀,这就是爽文里的“扮猪吃老虎”;
高启强先结识徐江,后攀上泰叔,最后抱紧了赵立冬的大粗腿,一步步抬高自己,这就是爽文里的“打怪升级”。
安欣同样也是如此。
表面上看,安欣忍辱负重,从官二代沦落到基层干部,还一夜白头。
但这些都是铺垫,最后他还是亲手逮捕了高启强,这就是爽文里的“绝地反杀”。
所以我们看《狂飙》时,会感觉开局即高潮,每隔几集就会出现新的爽点,让人欲罢不能。
但它的优势也是它的劣势。
因为有了扫黑剧这个外壳,两条线一定会交叉形成终点,这就意味着剧情不可能一直爽下去。
一旦爽点没了,观众也就骂娘,所以《狂飙》后期“硬着陆”,评分暴跌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而《他是谁》正好相反,这部剧走的是纪实路线,主打的就是一个逼真。
这使得该剧该剧前期并没有那么抓人,张译饰演的刑警基本就是在干一件事:通过他的视角,带着观众还原案件。
所以前4集,我们基本在看一部剧版的《今日说法》——
碎尸案爆发,警察进行调查走访,一个个嫌疑人随着调查的深入,逐一进入到观众的视野之中。
这种纪实性当然拍得很逼真,但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太过平铺直叙,缺少了戏剧冲突。
再加上观众对案件本身又非常熟悉,所以体会不到《狂飙》那种未知命运的爽感。
而为了突出纪实性,导演和编剧还横生枝节,让主角在断大案的间隙还要处理突如其来的小案件。
比如幼师反杀亲夫案、女学生失踪案。
这些案件的调查和主线大案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了刑警队真实的工作状态,但也造成了观众的“失焦”。
比如前期该剧塑造了黑老大聂宝华这个角色,他是类似于高启强的存在。
观众本以为,他会和张译饰演的刑警来一次回合制的猫鼠游戏。
结果这个角色只是亮了个相就不见踪影,可能要到后期才会出来搞事情,观众自然就看不懂他和主角究竟有啥瓜葛。
再比如第4集,张译饰演的角色突然多了一个坐轮椅的妹妹,这个新角色也是亮了个相就消失了。
这个角色有啥用,也是让人如坠云里雾里。
总之这种纪实性的拍法给人一种散乱的感觉。
但它的缺点恰恰也是它的优点。
因为该剧将三起真实案件融于一炉,完成了前期略显乏味的案件还原后,后期一定会进行艺术化的加工,将三个案件“合并同类项”,组合成一个精彩的案件。
这时候“他是谁”这个爆点就出来了。
前期,张译饰演的警察在明处,凶手在暗处。
透过主角视角,观众会有一种找不到焦点的无力感。
但从第8集开始,随着三个嫌疑人的出现,观众找到了焦点,整部剧也变得好看起来。
前期,人物的动机不明,让人无法共情。
比如黑老大妹妹聂小雨在第1集里向张译饰演的卫国平表白,还称呼其为“老头”,让人尬到头皮发麻。
但后期随着散乱的人物关系连缀成线,人物也开始变得生动可爱起来。
同样是感情戏,张译在第9集里连说了几句“站住”,每句层层递进,最后一句只说了一半,让人回味无穷。
所以,《他是谁》纪实性的特点就决定了这部剧走的路线是“渐入佳境”。
这部剧一共24集,观众就像玩拼图一样,需要看完全剧才能把张译饰演的卫国平这个角色拼凑完整。
04、演技派云集VS独木难支
一个好的角色,除了角色本身比较出彩,还少不了配角的衬托。
《狂飙》中演技派云集,和张译演对手戏的是张颂文,他身边的一众配角也都演技在线。
比如慷慨赴死的李响,初生牛犊的陆寒,因种种原因走入歧路的张彪,被金钱腐蚀的杨健。
这些生动的角色聚拢在一起,也让张译饰演的安欣变得有血有肉起来。
可是《他是谁》却完全相反,剧中的张译,明显有些独木难支。
有人会说,不对啊,这部剧中还有丁勇岱这样的老戏骨,有赵阳这样的熟面孔,还有俞灏明这样转型成功的演员,张译并不孤单。
但追过剧的朋友就知道,该剧片头就写着丁勇岱和俞灏明是友情出演,俞灏明更是第8集才出场。
赵阳饰演的黑老大倒是派头十足,但和张译互动不多。
这就造成了,前期几乎只能由张译一个人带节奏。
他演的卫国平身为刑警队长,身边的确是有一帮同事,但细看大多是一些脸谱化的角色,很难让人记住。
第5集之后,终于出现了一个可以和张译飙戏的演员许芳铱。
她在剧中饰演女刑警顾开岩,和主角卫国平在审讯时产生了分歧,两个欢喜冤家互相较劲儿,确实让卫国平这个角色别开生面。
但问题是这两个角色都是那种执拗的人,两人争吵的戏份看上去十分聒噪,完全没有张译和张颂文在《狂飙》中飙戏时的火花四溅。
一个好汉三个帮,张译在《他是谁》里缺少好的帮手,这对于角色的塑造也有很大影响。
05、外化包装VS内在设计,给张译留下一个最大遗憾
两部剧中,张译在塑造角色时,都会用一些小设计,来体现角色的特质及转变。
在《狂飙》里,这种设计主要集中在形象层面。
比如为了突出安欣这个角色是南方人的特点,他在说台词时特意设计了一口南方腔,说话平舌音翘舌音不分,句尾还喜欢加一个“哦”字拉成长音。
可惜的是,该剧其他演员几乎说的都是标准的普通话,张译这个口音放在其中,就会显得违和。
在第三幕中,张译特别染了一头白发,用这个外形设计来表现角色的殚精竭虑、忍辱负重。
但是这头白发来得太突然,有点像刻意染上去的,只抓住了型没抓住神,也没有起到特别好的效果。
不过在《他是谁》里,张译的小设计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卫国平这个角色在1988年追捕连环凶杀案时目睹战友牺牲,凶手逃之夭夭,这成为了他的心结。
时间线到了1996年,张译在塑造这个角色时没有才使用外化的手法,而是用了微表情和肌肉的抖动。
卫国平抑郁成疾,得了神经衰弱,经常一夜难眠。
为了表现角色的疲惫,张译经常努力瞪着眼,两个眼睛一大一小,眉宇间还微微颤抖着,显得有些狰狞。
这种内化的小设计,就比单纯的口音设计、染白头发来得高明得多,整个角色呈现的气质也比《狂飙》里的安欣更接地气。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基本能得出结论。
《他是谁》作为一部纪实刑侦剧,受众有限,难以成为《狂飙》那样的大爆款。
但整部剧低开高走,渐入佳境,仍然是一部用心创作的水准之作。
张译在《他是谁》中的表演比《狂飙》里更加成熟内敛。
可惜因为该剧题材的限制,配角的扁平化处理,主角不会特别突出。
虽然《他是谁》连续7天拿下收视第一,质量也不输狂飙,但卫国平很难像安欣那样得到广泛的讨论,《他是谁》也给张译留下一个最大遗憾。
而对于演员张译,不过是在舒适圈里完成了一点点聊胜于无的的突破,难言惊喜。
最后,皮哥提醒想要入坑的观众,该剧前期节奏慢,更新也很慢,断断续续地看会影响追剧体验。
不如等养肥了再追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