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不是庸君但也并非雄主

梅子青时岁月成酒 2025-04-17 00:54:01

宋高宗赵构留给后世中国人的形象很不好,提到他,多数人想到的标签可能都是昏庸无能。当上皇帝之后不顾主战派的请求,不图恢复进取,反而一路南逃,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当上皇帝之后不久就南逃到了扬州,之后又渡江逃到了建康,再后来又逃到了杭州、越州、明州,甚至都曾入海避难,在海上及沿海一带漂泊了四个月之久,成为了史上著名的“逃跑皇帝”!而且,他还向金人致了乞和信和求饶信,讲自己已是“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表示“愿削去旧号,自此盖知天命有归。金珠玉帛者,大金之外府也,学士大夫者,大金之陪隶也,是天地之间皆大金之国,而无有二上矣,亦何必劳师远涉然后为快哉?”只求金朝能够“见哀而赦己”……卑躬屈膝到了这种程度,连后人都感到耻辱!

可是,如果我们回顾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设身处地地为宋高宗想想的话,却真的可以说,宋高宗也有他的无奈,因为他接过的也是个烂摊子!

如果对那段历史了解的不具体,可能会感到当时南宋面临的威胁只是金朝,甚至可能还会产生这样的错觉:其实金朝也不足为惧,如果宋高宗能不那么软弱无能,宋朝早就收复失地了!可事实上情况远不止那么简单,南宋面临的威胁不只是金朝,甚至连主要的威胁可能都不是金朝,而是内部势力!

金朝是女真建立的,而女真本来只是东北的一个人口很少的少数民族,女真完颜部首领刚刚起兵时总兵力只有2500人!而反对的却是号称百万大军的辽朝!可是,辽却是个多民族国家,虽然它是契丹人建立的,但契丹原本也只是辽河流域的一个由八部组成的部落联盟,部落联盟长曾经是由八部大人推选产生,且是有任期的,后来是耶律阿保机强力统一了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之后还四处扩张,灭亡了东北的渤海国,征服了包括渤海人、女真人在内的东北各民族以及蒙古高原的各民族,成为雄踞北方的强大封建政权,之后,耶律阿保机的儿子耶律德光从后晋皇帝石敬瑭手中取得了汉地的幽云十六州,并在后来改国号为“辽”……总之,辽是个多民族国家,真正的契丹人在辽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并不是很高,也因此辽朝都实行了类似于“一国两制”的“南面官北面官”制度……后来,当辽朝统治进入末期,朝政日益腐败,皇帝昏庸、官吏贪腐,辽朝统治下的各族人民包括普通契丹人的生活日益困苦,各族人民对于辽政权也是日益不满。于是,完颜阿骨打起兵后,也就出现了类似于其他封建王朝末期包括我们比较熟悉的汉人王朝末期的情况,一方起义,各方响应,不仅其他女真部落积极支持,其他各族也纷纷响应,就连契丹人、汉人中也有许多人纷纷归附,完颜阿骨打刚起兵时的兵力虽少,但却如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最终,经过十几年的战争,金朝先是联合北宋灭亡了辽,之后又南下灭亡了北宋,简直创造了奇迹!

可是,这个奇迹的创造不只是因为金军战斗力强大,更是因为辽和北宋统治腐朽,金吞辽灭宋犹如摧枯拉朽。但是,当辽和北宋相继灭亡后,金的先天不足就越发明显的表现出来了。女真人口太少,金军中女真本族兵所占比重很小,其他各族兵则因为女真人对其既要利用也要防范的原因而在人数、装备等方面受到限制,因而,在吞辽灭宋宋,随着战线拉长,金军总兵力越发不足,无法对于辽、宋故地的广大地区实行有效占领和统治;再加上辽和北宋灭亡初期,不少遗民对于金的统治还没有接受,金的征战也给许多地区的人民带来了灾难,也激起了许多人民的反抗斗争,不仅黄河流域出现了以八字军为代表的抗金义军,靠近金朝故地的辽河流域也出现了契丹人的反抗斗争,就连原本臣服于辽朝的许多草原部族也借辽朝灭亡、金朝对草原辐射力不足之机崛起,而不是归顺金朝,因而金的后方很不稳固。所以,金在灭了北宋之后只能采取“以汉治汉”的政策,扶植张邦昌建立伪楚,作为他们的代理人对汉地进行间接统治(只不过张邦昌不久之后就把政权还给了宋室),然后金军就掳着宋徽宗、宋钦宗以及后妃、宗室、大臣等共三千余人北返了,也因此,北宋灭亡后一段时期内,开封仍在宋的控制之下,开封留守宗泽还先后二十多次奏请宋高宗还都。

但也正因为此,汉地反而陷入了混乱。当年伊拉克战争期间,时任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在美军的一次空袭后失踪,美英联军则在之后又过了一段时间才开进巴格达,在这个空档期巴格达等地也就陷入了无政府状态,出现了哄抢等情况。与此相类似,金军灭了北宋后就撤走了,新的楚政权不仅被认为是伪楚,还仅存在了三十多天就还政于宋室,宋徽宗唯一一个没在靖康之变时被金军掳走的儿子康王赵构即位为帝是为高宗,重建宋朝,史称南宋,但当时的宋高宗却是威信未立,拥有实力也有限,天下陷入了类似于上文中所举的政权真空期的巴格达的状态,只不过范围更大,或者可以换个例子,陷入了类似于东汉末年、唐朝末年的状态,虽然仍有共同尊奉的中央政权,但却已是天下大乱,大小军阀拥兵自重、把军队变成了“家军”,不服朝廷管辖,尤其是当时的许多乱军,在脱离朝廷后到处劫掠,实际上与土匪无异,同时,各类民间武装兴起,其中,有的是趁乱结伙哄抢的盗,有的是聚众自保的地主武装、宗族武装等,还有的则是被迫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军,“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便是草头王”,有的武装甚至割据一方,如李成据江淮十余州甚至自号“李天王”、曹成据广南、桑仲据襄阳、杨幺据洞庭湖流域等等,此外还有张用、孔彦舟等也都曾割据一方,而这还是比较著名的,不著名的更是数不胜数,单是岳飞在吉州、虔州一带平定的就有彭友、李满、陈颙、钟超等……南宋建立初期,名义上的宋朝统治区在事实上其实是处于混乱甚至分裂状态的,可谓一盘散沙,宋朝的统治力严重弱化,政令难以通行,宋高宗能真正掌握的力量其实很有限。为什么金军南下时宋高宗会一路南逃?重要原因就是他手中能真正掌握的力量太小,他所说的“以守则无人”并不完全是装可怜。而就算手中仅有的那么一点儿力量也并不完全可靠,当初他刚逃到江南不久就遭遇了宋朝历史上唯一一次兵变——苗刘兵变,兵变中他被逼退位,如果不是有韩世忠等人拥护他,他也不可能复位。。。

总之,宋高宗其实也是个很可怜的皇帝,他面临的形势真的是内忧外患,外部金军进犯,内部涣散动乱,作为即位时才刚刚二十岁的年轻人,他也真的是不容易。

也是在这种形势下,宋高宗果断提拔重用了岳飞、韩世忠等名将,才渐渐稳定了局势,有了稳固的江山。后世我们一提到岳飞首先想到的都是他是抗金名将,实际上在南宋建立后的很长时间里他主要打的还是各路乱军(有些被打败后还投靠伪齐、金充当了伪军)和民间武装,包括上文提到的李成、曹成、杨幺等。南宋政权也是在平定各路乱军和民间武装的过程中才实现了内部事实上的统一,建立起较为稳固的后方,为后来收复江汉、江淮的大片失地奠定了基础。而岳飞本来并非出身名将世家,宋金战争刚爆发时只是低级军官,后来却能异军突起,32岁就当上了节度使,成为宋朝建立以来最年轻的节度使,如果没有宋高宗的支持和重用也是不可能的。而且,稳定南方也不是岳飞一个人的功劳,如张俊虽然因为贪污、参与谋害岳飞等事迹而名声不好,且在抗金方面没有多少可称道的战功,但却仍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一,就是因为他是最早拥护宋高宗的人之一,在南宋政权建立和巩固的过程中也是有功的,至于说抗金就更不是岳飞一个人的功绩了,韩世忠、吴玠等也都取得了许多大捷,而这些也都是在宋高宗的统一领导下取得的。另外,岳家军等军队也是在镇压各路非政府武装的过程中,通过收编降军等方式而扩大的,岳家军中至少一半都是收编自杨幺起义军的,岳家军名将杨再兴也曾经是曹成的部下。而宋高宗从刚即位时除皇帝名号外几乎一无所有,金军南下时连像样的抵抗都组织不起来只能一路南逃,到后来能先平定了各路非政府武装,稳固了内部,还挫败金军的新攻势,然后又能复了江北的许多失地,保住了半壁江山,最后还能从这些在平乱和抗金斗争中崛起的武将手中夺回兵权,掌控住这些原来只服个人的军队,也真是不容易。后世总是耻笑宋高宗的无能甚至说他卖国,可放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也算是临危受命,他能让南宋统治稳固确立下来已经算是不错了。所以,早就有人把南宋的建立和稳固称作是“中兴”,把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张俊合称为“中兴四将”,那么,宋高宗不就是“中兴之主”吗?

那照这么说宋高宗不但不是庸君还是雄主了?

这里笔者要先声明,笔者并不是翻案党,上面之所以说那么多并不是有意和人唱反调,好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只是为了更全面的看待历史和历史人物!考虑到客观情况,宋高宗不能算是庸主,但也并非雄主!

宋高宗在南宋政权建立和稳固的过程中是有功的,但对于北伐半途而废、功败垂成,以及后来南宋会和金签订屈辱条约也是有很大责任的。

有人或许要问:“你刚才不是说他有他的无奈吗?”是的,但我说的是当初,后来的情况,也就是他强令岳飞等人班师时的情况,就是“此一时彼一时”了。

这是大家很熟悉的故事,岳飞取得了大捷,已发出豪言要“直捣黄龙府”!可就在这时,宋高宗连发十二道金牌让岳飞班师,岳飞无奈,只得班师,结果好不容易收复的失地都被金人重新夺走,岳家军在掩护群众撤退的过程中因有负担而损失很大,岳飞也只能无奈感叹:“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那么,“废于一旦”是谁造成的呢?或者,我们可以问的客气一点儿,如果当时宋高宗不强令岳飞等人班师,而支持他们北伐,那么北伐能不能成功呢?

当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笔者今天只是探讨可能性。而说到北伐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那就要先解答一个问题,怎样才算北伐成功呢?如果真的要像岳飞所发的豪言那样,直捣黄龙府,一直打到东北的金朝故地才算成功的话,那在笔者看来基本没有可能!不仅是因为宋军实力不足,尤其是在失去北方土地后良种战马缺乏导致骑兵力量不足,在北方的广阔平原上难以开展凌厉的攻势作战;也是因为东北是金朝故地,宋军在那里没有群众基础,就算能打到那里也得不到当地百姓的支持,成了客场作战,且在气候、水土等方面很难适应;再加上路途遥远,后勤压力大,且金军也仍有着很强的战斗力等,宋军要直捣黄龙府基本上没有可能性。

可是,如果是恢复宋朝原有国土就算北伐成功的话,那还是很有可能的。因为,当时南宋政权已经稳固了,宋军经过洗礼后战斗力也增强了,尤其是岳家军和西北宋军,所以,1140年宋金战争再度爆发后,不仅岳家军取得了郾城大捷等,收复了河南的许多失地,前锋直抵开封附近的朱仙镇;刘琦也取得了顺昌大捷,重创金军;还有,韩世忠也进兵复海州,张俊则收复宿州、亳州,陕西的吴磷(吴玠的弟弟)也收复许多州县……总之,当时黄河以南的宋朝失地已收复大半,宋军士气大振,金军则实力大损,同时,受到宋朝政府军的胜利的鼓舞,河朔抗金义军也活跃了起来,在金军的后方展开了大规模的袭扰战,并且还和岳家军取得了联系,让金军腹背受敌,金军的军心也开始涣散,尤其是非女真本族兵都开始酝酿哗变,如女真族将领乌陵噶思谋因掌控不了军队都已经安抚部下讲,再忍几天等岳家军过来就投降了,还有金军中的汉人将领如韩常也准备率军投宋了,完颜兀术也已经打算从开封北撤了……如果这时各路宋军能乘胜进取,并与河朔义军配合夹击的话,黄河以北的宋朝失地是很有可能恢复的!

再退一步讲,就算宋军不能收复黄河以北的失地,要保住当时已经收复的那一部分土地也是可以的,也就算是这个时候停战议和,也能达成对宋更加有利的和议,相比后来宋高宗强令岳飞等人班师后,已经收复的土地又被金军夺回,之后还签订和议,规定宋向金称臣,还要交纳岁贡,自然要好的多!可宋高宗却在这个时候强令班师,不仅把北伐的前景断送了,连已经取得的成果也拱手交出了,他的称臣甚至接近于自愿称臣!

前面讲到南宋政权能够巩固不是岳飞一个人的功劳,宋高宗作为统一领导也是功不可没的,抗金自然也不单单是岳飞的功劳,毕竟岳家军只是宋军的一部分,1140年的宋金之战中,岳家军只是抗金各军的其中一路,要北伐成功单靠岳家军是不可能的,所以,岳飞打到朱仙镇后也是积极上书请求支援……后来宋高宗强令班师后,岳飞一开始也是不愿意的,但后来由于张俊遵命撤退,岳家军失去侧翼掩护,呈现孤军深入之势,只得也跟着撤退……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岳家军的力量没有那么强,但也从侧面证明,宋高宗对于断送北伐成果和前景要付主要责任,因为岳飞只是部分,宋高宗掌控的才是全局,全局的失败自然要由掌控全局的人负责!何况,后来宋高宗还杀害了岳飞父子!岳飞之所以在后世受到了那么高的尊崇,除了是对于他的功绩的敬仰,想必也有对于他的遭遇的同情!

所以,如果要对宋高宗做出全面评价,那就是宋高宗不是庸君但也并非雄主!他既是建立和巩固南宋政权的功臣,也是断送北伐成果的罪人!

而他之所以并非庸君,却偏偏要主动断送北伐成果,原因自然也很多,后世也有不同的议论,其中最通行的说法就是,他怕北伐成功迎回宋钦宗会威胁自己的地位;还有说法讲,他真正最害怕的其实还不是宋钦宗,因为当时他的皇位已经稳固了,就算宋钦宗回来了也只能当太上皇,他真正害怕的还是岳飞等武将在北伐中壮大了实力和威望,会尾大不断,何况宋朝本来就对武将戒心极强……笔者相对来讲更赞同后一种观点,但还要再补充一点,那就是宋高宗本来就不是雄主,他缺少雄心,更缺少雄风!

雄主首先是要有雄心,或者也可以叫野心,他们渴望建立一番大事业,也常会表现的有些好大喜功,如著名的秦始皇、汉武帝。因为有雄心,所以能够表现出坚毅、果决和非凡的魄力,能够顶住一切压力,能够不顾一切困难、险阻,甚至不顾反对和批评,表现出强势甚至霸道……但也正因为这样才能杀出血路、开创功业!建功立业的道路是艰苦的,没有强大的意志力和非凡的魄力怎么能行吗?所以,历史上也有不少雄主被认为同时是暴君,比如上面讲过的秦皇汉武,但不管怎样批判他们的暴,都不能否认他们的雄,也因此后世还是有不少人崇拜他们。笔者想到这里也是突然想说一句题外话,霸道被认为是缺点,但爽文男主却总是霸道总裁会不会就是这个原因呢?

而宋高宗显然不是秦皇汉武,他更像宋真宗,并没有建功立业的勃勃雄心,而更想过安稳日子。他早年的一路南逃和求和讨饶可以理解,形势不利时忍辱负重也是值得肯定的,但忍辱负重是为了再图进取,可宋高宗却不是,他就是在求和讨饶!他后来之所以重用岳飞、韩世忠等人,只是因为金人不肯饶了他,他只能抵抗,求饶也是要有求饶的资本的!且在抵抗的同时他没有放弃求和,秦桧返宋是疑点重重的,当时就有人怀疑秦桧是奸细,可宋高宗却仍然重用秦桧,还议和时总会想到秦桧,很明显,他就是为了给议和留下道路!可见,宋高宗并没有恢复的雄心,他的抵抗只是为了“以战促和”,和,才是目的!而且,他对于和议的要求很低,只要金人能饶了他就行!所以,在金朝废黜伪齐,启动宋金议和时,对于宋人最难接受的宋要向金称臣的条款,宋高宗却没什么意见。。且在宋金第一次达成和议后不久,宋高宗就宣布正式定都临安(之前只是“行在”),以向金表明自己偏安东南的决心。。。1140年,宋金战争再度爆发,是金人撕毁和约先进攻宋朝的!这次宋高宗派岳飞等率军分路抵抗,其实也是被迫应战,他心里想的仍然是和!后来在大好形势下强令班师,原因有很多,但说到根上还是宋高宗没有雄心、雄风,对于他来说,放弃那么多土地无所谓,向金俯首称臣无所谓,纳贡更无所谓,甚至背上骂名也无所谓,只要能安稳过日子就行!后来,金主完颜亮再度攻宋,宋高宗竟然再次准备渡海逃亡……幸亏采石之战中宋军获胜,加上金内部发生政变,才保住了南宋。而之后,宋高宗竟然主动退位,理由是“倦勤”,把皇位禅让给了宋孝宗。此后,宋高宗便退居德寿宫,当了二十多年太上皇,基本上不再过问朝政,安心养老……由此也可以看出来,宋高宗其实并不是一个有雄心的人,自然成不了雄主。

总之,宋高宗不是庸君,但也并非雄主!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