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京津之间有一块河北的飞地,这块飞地又分了三部分,其中有一个叫三河的县级市。
三河市有一个地儿叫燕郊,比三河名气可大多了。
燕郊最近又上了新闻,原因是三河市出了一个什么“导则”,我也不知道怎么会发明出来这么别扭一个词啊。
导则要求沿街的商家们,门头不能用某几种颜色或者必须用某几种颜色。

记者采访得知,商家改门头是被城管三番五次磨出来的,成本也是由商家自己出。
很明显,这是又一出“为了你好”的公权力越界行为。
当地行政部门侵犯了企业的自主经营权,说严重点儿这和要求市民只能穿某些颜色的衣服相比,性质无异,只是程度不同。
这是赤裸裸破坏营商环境的行为,在贸易战的今天必须要坚决制止。

据说相关部门已经调查去了,结果敬请期待吧。
事儿就是这么个事儿。
统一招牌这类事情早就不止一个地方发生了,看到燕郊也这么整,我内心波澜不大。
我好奇的是,有没有哪个地方是因为商家强烈反对,最后没能实施成功的?
到底有没有,哪怕一个地方也行。
在我唏嘘的时候,我看到了某江苏网友出来嘚瑟:

这个网友说苏州也在做建筑外立面整治,所有招牌由设计师设计,项目组与店家探讨非常漂亮。
做汉服的商家用汉服三色调制作,做小吃的突出主题,老远就知道店家做什么的。
说这是“以人为本,丰富多样,喜庆祥和,和谐共处”。
最后还感慨了一句,这就是现代文明。
这种对比让我思绪万千。
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我们国内的某些地方真的是管理的事吗?
拿江浙沪来说,无论谁当领导,包邮区怎么也差不到哪儿去。换个“其他”地方,即便江浙沪的领导调过去也白搭。
说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呢?
我不知道,也想不明白。
我使劲想,想到了那一年,不断有人跑到包公祠哭天抹泪喊冤叫屈。
你就说,面对这么些可爱的老百姓,换你当城管,更换个招牌这种事儿你还会犹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