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仗义执言的法律工作者的人生光华》
纪实文学《乡魂2—贾村塬人物》选载(23)
●原创 吴万哲 西府新传奇

爱好是事业成功的基石。他从上初中时就爱好写通讯报道,立志当一名“无冕之王”的记者。高考虽落榜,但记者情怀却愈浓,尤以写批评报道见长。后来他梦想成真,终于由一位民办教师成为省、中央级媒体记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门报道了他的励志故事。再后来又成功转型为一名维护公平正义的“法律工作者”。他不论当记者,还是从事法律工作,均以仗义执言、维护公平正义见长,受到人们称赞。
他叫王华,贾村镇马塚村人,大学本科学历,宝鸡市148法律服务所法律工作者。
一

他父亲王自有(1936—2009),多年担任生产队保管员、饲养员,做事认真,勤劳吃苦,受村人好评。母亲白列凤(1938—2022),勤俭持家,精明能干。
他生于1960年3月。8岁上学,聪慧好学,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担任班干部,各门功课优秀。他特别热爱写作,从小向往当一名记者,便爱写新闻报道,村子、镇上涌现什么好人好事,出现什么不良现象,他都要写成报道,投给市台电、县广播站。稿件播发了,不仅表扬了好人好事,批评了不良现象,还能挣块儿8毛的稿费,作为上学费用。1978年他高中毕业,高考时以2分之差落榜,又想去当兵,因他是家中长子,父母坚决不同意,后来被村上推荐担任了民办教师。先教小学,后教初中,工作积极肯干,5次被评为“先进教师”“优秀班主任”。
乡领导发现他是个人才,调到乡贸易公司,实际却到乡政府上班,专门写材料。两年后前任领导调走,他又回学校教书。他发现农村一些事没人管,写成报道电台、广播一播,问题便很快解决。他看到了批评报道的威力,便更爱写反映问题的报道。那时媒体少,获取消息主要靠收音机和喇叭,人们遇到一些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便主动找他写。但批评报道写多了,便得罪了一些领导,有人到处骂他,后来发展到一些不认识的人也骂他。甚至还有人威胁、报复,绞断他家电灯线。夫人哭着劝他别写了,他却放不下手中的笔。他成了远近闻名的笔杆子,有人给领导推荐让重用,可领导却说:“你能造原子弹,我能用你吗?”写作是光鲜的事业,但他却忍受着常人难以理解的艰辛。
写作终于给他带来了好运。90年代后期,宝鸡市渭滨区建国路市场要创建全国文明市场,建国路工商所需要一名专职宣传干事,市电台领导向该单位推荐了他,他从此走出农村,成了一名专职新闻报道写手。在那几年里,他跟上领导到处检查,见到先进人物事迹就写,见到不良现象也写,第一年一下子在中央、省市媒体发表400多篇稿子,为该市场评为全国文明市场出了大力。这期间他还拼命自学,通过参加全国自学考试,获得西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文凭。
二

他虽说事业光鲜,但毕竟是个农民身份。90年代中,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新办《法治与社会》杂志,面向全省公开招聘记者,在100多人报名、只招录3名的情况下,他击败众多人脱颖而出。招聘考新闻基础知识和实战写作两门,他由于自学成材,一些枯燥的新闻理论答案并不完美,可在现场写作环节却中了头彩。考官要求应聘者上街现场抓新闻,写一篇500字的消息。他从单位出来,信步走向川流不息的大街,在钟楼旁看到一位鹤发童颜的七八十岁的老者,推辆自行车卖棉花糖,他一下来了灵感,和老者一番交谈,立马回到考场写成了一篇《三代人的生意经》的稿件,率先交卷。那时是改开初期,人们市场意识不强,评委为他的新闻敏锐性叫好,便马上录用。
他被任命为宝鸡记者站站长,一干就是6年。该刊宗旨是“弘扬法治,服务社会”,任务是“法理研究、法学交流、舆论监督”。他一边恶补法律知识,一边与律师、法官、检察官近距离接触,很快轻车熟路。当时人们法治意识普遍淡漠,总会发生一些奇奇怪怪的案件,他采写了大量司法案例,也写了一些监督报道,用新闻人的正义、良知、仗义执言,为人民群众发声。

当时人们做生意普遍采用赊销办法,先拉货等出售再回款。宝鸡某公司赊欠甘肃一煤矿200万元货款长期结不了,煤矿无法向法院起诉,结果法院却判煤矿败诉。他得知后立马涌上一股正义的力量,当即赴煤矿、审理法院、欠款公司等采访,奔波几个星期,了解清楚情况,一气呵成采写了《一桩败诉官司的背后》的长篇报道,揭露官司背后的司法黑幕。稿件送到编辑部,值班编辑看后直叫好,要作为重磅刊发,但后来领导却不同意发,为此事他与领导大吵一架。心想作为媒体人不能为正义发声,在这干还有什么意义?便愤然辞职。

此后,他又被招聘到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子报《市场报》,担任陕西记者站责任编辑、国家级报纸《中国生产力报》记者、主任记者等。写正面报道,更看重监督报道。某县有个人经营一家商店,生意红火,不久却有人在门店前面又盖起一家商店,直接堵死了这家的生意。店家哭诉无门,告状败诉,便找他反映。他一了解,原来是土地局长给外甥违规批地,搞起的建筑。他找局长采访,批评却不尿他,他直闯县委书记办公室说其厉害,事后引起重视,局长被撤职查办,违建被拆除。
他先后在国家、省、市新闻报刊、电台发表稿件1500多件,其中《个体户党员顶瓜瓜》《土地的呼唤》等5 篇稿件先后荣获国家、省级新闻二等奖,10多次被评为“优秀通讯员”和“优秀记者”。宝鸡电台总编办公室副主任亲自采写了《从通讯员到记者——王华的奋斗人生》的长篇通讯,在中央、省、市广播电台播出,并在有关杂志发表。
三

王华当记者时和律师接触比较多,他发现记者只能曝曝光,无法直接主持正义,为百姓伸冤,于是便幻想成为一名法律工作者。2011年8月,省司法厅招考一批法律工作者,便积极报名,经过严格考试,终于拿到执业资质证件,成了宝鸡市148法律服务所一名专职法律工作者。
他接手的第一桩案子是千阳县一个人身伤害案。某村有个恶人,仗着家中有人在外工作,横行乡里,多次欺负、用谷叉戳伤一60多岁老妇,报警没人管,打官司当地律师不敢代理。老人向他诉说情况后,他冲破重重阻挠,赴该县调查。10个月时间去20多趟,终于查清真相。这家人也真是凶,开庭时兜里装着一把刀子,公然大闹法庭,法院紧急调派两名法警才控制场面。最后原告胜诉,却不敢去领赔偿钱,他又出面把钱领到送给老妇。老妇感激万分,当即跪在法院院子给他磕头致谢。

陈仓区西山一青年在苏州打工,与东北一小伙住在一起,东北小伙说母亲出了车祸,急需20万元做手术,他有陈贷贷不来钱,让西山小伙以自己的名义给他贷了20万元,东北小伙拿到钱后却消失了。银行向他催债,还打起官司,冻结了他的银行帐号,还要拍卖他的婚房。他想应诉,却没有一个律师敢接案子,都说:“你这是借名贷款,官司怎么打都是输!”他听后感觉也没有胜算,但看到小伙父子给他下跪时,一下心软了,果断接手,3次赴苏州调查,千方百计寻找证据,终于打赢官司。事后法官赞叹说:“我们感觉这个案子百分之百会败诉,没想却让你给打赢了,足可看出你是个了不起的法律工作者!”西山几个年轻人,听说上海打工每月要挣一两万,去了后却诱骗让投资,还不停诱骗10多个亲朋上当受骗。他接案后紧急赴上海,调查取证,寻求公安协助,追回50多万被骗现金。

贾村塬一青年去新疆打工,发生事故,砸断一只胳膊,老板却分文不赔。青年找法院告状,法院却不受理,找律师打官司,没人愿接。有人推荐“你去找咱塬上王华”。他代理后前后跑了3趟,11天时间,以案说法,据理力争,为其争取到13万元的赔偿。
他办得最多的是各种难缠的离婚案件。千阳县一老板将原配媳妇打成精神病,其与小孩回娘家达8年之久,老板却另找新欢,对其妻子不管不顾,他代理后起诉到法院,法院却以被告方有病为由,迟迟不肯开庭。他当记者时与院领导交好,多次找院领导,建议组成巡回法庭,到当事人家中开庭。领导为难地说:“这么个小案子值吗?”他又反复给做工作,法院终于背着国徽,上门审理。媒体报道,群众反响好,法院还当作大事写进当年的工作总结。事后院长开玩笑说:“老王,你办这个案子能挣多少钱?咋这么执着?”他笑说:“我办的这些案子根本挣不了钱,但‘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是我的原则,不管案子大小总得有个结果”。领导深以为然。

法律工作者是由国家司法部门颁发执业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与律师并列合法的民事诉讼代理人,具有公益性。国家规定本身收费低,加上他心软,能减就减,能免就免,许多案件不挣钱,还得倒贴。他微信名是“为民伸冤、服务群众”,他从业15年来,办理各类民事案件300多件,收到当事人送来的锦旗13面。每年还免费为二三百人咨询法律问题。为乡亲评理说事15年,化解矛盾纠纷100多起。
他有一个幸福和美的家庭。夫人罗月娥,相夫教子,贤惠能干。3 个子女都是大学毕业,学有所成,工作稳定。
王华仗义执言、高扬法律的大旗,在追求正义公平、为民服务的道路上,殚心竭虑,孜孜躬耕,受到人们好评。

吴万哲,陕西麟游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一级编剧、高级政工师职称。陕西作协、戏剧家协会、编剧协会、文化创意协会会员,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第四届主席。当过教师,从过政,做过企业政工,办过杂志。有影视及各类文学作品300万字。主编纪实文学《奔梦》《人间正道谱春秋》《风韵》、散文集《硕果满枝》等。编剧拍摄电影《秦火》《吕建江》等5部,电视剧1部,微电影30余部,栏目剧100余个。报告文学、散文等若干。出版著作有27万字纪实文学《西府奇人》和30万字《乡魂——贾村教育40年纪事》。电影《秦火》《吕建江》、报告文学《燃烧到最后》,散文《难忘的跪拜礼》,微电影《墨宝》《万家酣梦》《追梦》《新生》《生命的托举》《寻根》,喜剧小品《灭鼠》《山妹》等50余次在国际、全国、省、市获奖,荣获“宝鸡市劳动模范”“宝鸡市优秀文艺创作奖”“秦岭文艺奖”。近年有独创优秀人物宣传品牌“西府奇人”,被誉为“宝鸡文化新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