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北伐为何止步洛阳灞上?是篡心已著还是缺乏信心?与刘裕不同

时间如白马过隙 2025-04-06 16:04:36

魏晋南北朝,南朝有两次著名也是最接近成功的两次北伐,一次是刘裕,他一路打进关中,灭亡后秦,后用年仅11的次子刘义真留守长安,自己则率主力返回建康,最终在王镇恶、沈田子等将领内斗的情况下,关中很快被赫连勃勃所占,北伐功亏一篑。

另一次则是桓温北伐。

356年7月,晋廷拜桓温为征讨大都督,督司、冀二州诸军事,进讨降而复叛的姚襄,这是桓温第二次,也是其三次北伐中最成功的一次。

桓大将军乘船,自江陵率水师主力,浩浩荡荡直奔中原。9月,已至洛阳城南的伊水,惊得姚襄急忙聚兵来抵。

姚襄先耍个小聪明。他把精兵埋伏于伊水北的密林,派人送信给桓温,表示:“您令三军稍退一步,我当亲伏道左相迎。”

桓温怎会中计,他对来使说:“要见便来,不来,我自去见,不必再烦使人。”

见计不成,姚襄拒伊水与晋军开战。

桓温结阵而前,本人亲自披甲督战。双方开打,桓冲等晋将勇猛冲锋,杀得姚襄大败,数千人被斩。

姚襄率残兵数千奔逃于洛阳北山,洛阳的周成自知不敌,率众出降。桓温大军入城,又亲领僚属,拜谒西晋几处洛阳皇陵,然后留两千兵士镇戍,自己则率众返归建康。

假若桓温马不停蹄,径攻长安,凭锐气利卒,有百分之九十的可能会一举击灭前秦苻氏,收复中原。要知道此时前秦在位的正是暴君苻生,仅仅一年后就发生了苻坚兄弟废杀苻生的宫廷政变,善出奇兵又有抗旨前车(伐蜀)的桓温这次为何忽然持重起来,返归建康复命?

刘裕急急返回,虽然有些史书言之凿凿是“将士思归”,但史家公认,其北伐的初衷是以功名彰显朝廷,竖立己威,且当时刘裕的第一谋士刘穆之病死,后方不稳,才令其急急返回。

很多人认为,桓温与刘裕一样,是篡心已著,并非真想恢复中原。

笔者却有不同看法:

一、两者的背景身世不同

刘裕出身北府兵寒门,通过镇压桓玄、卢循等势力,整合京口、广陵等流民武装,彻底打破了门阀专权的格局,另外,他建立的“寒人掌机要”制度,使刘穆之、王镇恶、檀道济等寒门将领得以掌控军政实权,解决了门阀的牵制困境。这种政治基础让刘裕能够集中资源支持北伐。

而反观桓温,本就是门阀政治的产物,他是东汉经学大师桓荣十世孙,虽幼年丧父,却自小结交名流,后又受名士庾翼推荐,娶晋明帝之女南康长公主为妻,成了皇亲国戚,他虽然以军事掌权,却受制于世家门阀。他的权力基础局限于荆州集团,与建康士族始终处于博弈状态。

比如,第一次北伐时,晋军已攻至灞上,朝廷不仅未派援军,反而默许会稽王司马昱联合士族王彪之等人,在后方策划“废帝另立”以制衡桓温。再比如,第二次北伐攻至洛阳后,桓温就曾想迁都洛阳,但晋廷采取扬州刺史王述的拖延战术——“但从之,自无所至”,最后不了了之。

这种内耗迫使桓温必须保存实力。

一句话,刘裕在政治上掌握了东晋的实权,能够调动更多资源,而桓温则受到东晋门阀的制约,导致北伐难以持久。

二、两者的外部环境不同

桓温北伐时,北方前秦、前燕正处于上升期,且东晋内部门阀势力仍强。而刘裕北伐时,后秦因姚兴诸子内乱分崩离析,北魏尚未完全统一北方,且东晋门阀经桓玄之乱已元气大伤。这种“南北双衰”的格局,为刘裕创造了桓温时代所不具备的战略机遇。

三、两者的战略高度不同

相比桓温,刘裕的北伐无疑更成功,这不仅表现在成果上,更体现在外交、战略、战术的应用上。比如,刘裕巧妙利用北魏与后秦的矛盾,在黄河北岸以“却月阵”大败魏军,既避免了两线作战,又震慑了潜在对手。

比如,刘裕兵分七路伐秦,王镇恶与檀道济率领的第一路为步军前锋,从虎牢关杀到柏谷坞,又杀到渑池,最后王镇恶更是率水师逆黄河而上,以“蒙冲小舰”突破潼关天险,杀进了关中;沈田子则是率偏师在青泥关大破后秦军数万,硬生生成为破秦的主力;刘裕则是亲率主力出襄阳,一为王、檀前锋军侧援,一为各路兵马调运粮草。

相比之下,桓温第一次北伐时,只有一路步兵,最后被苻健的坚壁清野策略(焚烧麦田、迁徙民众),搞得粮道断绝;第三次北伐时因忽视与前秦的外交,导致其与前燕联合反制;第二次北伐则仅是一路水军。

刘裕的这种水陆协同、外交军事双管齐下的立体作战模式是桓温时代所不具备的。刘裕北伐的成功程度、基础牢固度远比桓温北伐要深。

另外,两者的野望不同导致规划不同。

刘裕北伐的核心目的就是建立威望,积累“九锡”资本篡晋,所以北伐不容许失败,最起码要形式上的成功。

所以,刘裕北伐确有保境安民的考量,尤其是初期,如灭南燕解除威胁,刘裕每克一城必留兵镇守,如灭南燕后设置北青州,灭后秦后以刘义真镇守长安(虽然安排也欠妥,但毕竟留下了王镇恶、沈田子等一杆猛将,相比桓温只留两千兵士镇戍还是强了不少)。

而相比刘裕的“崇高”目标,桓温就要次多了,他更多想的就是建功立业,其中可能也有一部分震慑政敌的小心思,他更在意的是保存实力,能成功最好,不成功自己也不能受损。所以,第一次北伐,他徙关中汉人三千户随军,第二次北伐,迁三千余家降民于江汉,尤其是第三次,被慕容垂大败于枋头,官军死伤数万,他却实力暴涨,郗愔的京口兵被他收入麾下,一向不睦的豫州刺史袁真降燕,刺史之位亦落入其长子桓熙手中。

总之,刘裕北伐有更大的野心,导致其在北伐后注重巩固占领区,设置地方官员,将武功看做是自己代晋后“刘宋”的武功,并不是纯纯的为东晋打工,所以追求的更加长远。而桓温北伐有一部分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威望,巩固在东晋的地位,但又不愿承担大的战争风险,因此更倾向于掠夺资源而非长期占领,这导致其在战略上更为谨慎,稍有成功便容易满足。

四、两者的信心不同

相比刘裕,桓温明显对恢复中原信心不足。这在第一次北伐时体现的尤为明显,当时部将薛珍建议“直捣长安”,桓温却认为,秦兵彪悍,不似蜀人易克,最终选择在灞水与秦军对峙,错失良机,也导致王猛批评其“长安咫尺却不渡灞水”而不从;

第二次北伐,当时姚襄屡战屡败,但许昌、洛阳附近的百姓却扶老携幼,仍旧一路跟随。听说姚襄伤重身死,桓温营中刚刚被“解救”的百姓更是“无不望北而泣”(刘裕入长安时,百姓是奔走相告、提着酒壶、拿着鸡蛋,涌上街头慰问,鲜明对比),桓温由此认为“百姓未见真心”,收复中原尚需时日,于是仓促南返。

汇总以上,笔者认为,前两次北伐的桓温篡位之心未著,只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缺乏信心而退兵。

大家认为呢?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