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绝无抨击新能源汽车的意思,仅仅是针对最近这段时间所出现的种种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对事不对牌。最近这几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所取得的成绩不小,当然所产生的安全问题也不少。

几乎每一天都至少会出现1例甚至几例碰撞事故的问题,其结果大都很惨烈。如当场车辆解体车内乘员死亡或因来不及逃离被烧死,从表面结果来看新能源汽车似乎真的容易出问题而结果又过于惨烈?

实际上这些问题大都是由车企导致的,如一些品牌在营销中刻意强调自身的产品赛化,很喜欢表现性能的强大。在传统的认知中各位应该都清楚性能=金钱,如油车30万只能买到200匹左右动力。50万能买到300-350匹的动力,而500匹、600匹的动力至少要200万以上。

实际上每天油车出现的事故并不少,自燃、撞击后燃烧的概率也并不比电车低,至少没有明确的报告表示油车着火的概率更低。只是油车受制于性能与售价的离谱比例,导致路面之上99%以上的油车动力在200匹以下甚至150匹马力以下。

也就是说油车时代大多数家用车动力都弱,驾驶者们或有驰骋于赛道的雄心但受制于车子性能孱弱。所以对于开快车、飙车大都没有主观的意愿,试问谁会开个买菜车去攻弯?或许有但很少。

但电车则不然,电车时代贬值最快的就是车子的动力。也就是说只要花个20几万B级燃油买菜车的价格即可入手一台动力超过500匹的电动大马力车。也就是说很多车友心中曾经对于驾驶已被冷却的激情重新被点燃。再加上厂家对于动力、赛化的刻意宣传。
就导致很多喜欢暴力驾驶、飙车的年轻车友不费多大劲即可入手他们最想要的车子,在最具有激情、躁动的年龄,获得一辆充满动力的车子,那么结果是什么?只能是严重事故的频发甚至殒命。车子本身没问题,但遇到年轻、不成熟的驾驶者,那么问题必然出现或者说出现问题的概率几何式提高。

道理很简单,拿笔者自身为例。19岁那年考的驾照,只会开家里车、单位车,几乎是月月出事故。因为那时我把开快车当成荣耀,只是那时开的车子机器差、跑到140km都飘也就限制了我上200km。30岁的时候拥有了一台350匹的油车,但此时的激情开始退却。如今奔四了媳妇买了辆500匹以上的电车,而半年来我只碰了两回,一次还是下楼挪车。
我们不该抱怨车、其实也不该抱怨车企,罪魁祸首其实是青春时期过度分泌的荷尔蒙,它让我们更容易上头、出错。但一些车企明知道躁动的年轻驾驶者会增加事故的风险,为何还刻意营销车辆性能、赛化去迎合这些年轻车友?或许市场与道德本就是相悖的。

对于燃油超跑车型而言普遍400-600匹,个别上千匹的另当别论。这些超跑的价格在200万至500万之间,OK、99.99%的消费者其实已经放弃了。所以路面上超跑的比例小于0.01%,甚至比例更低。
但在电车时代这些都不是事,400匹以上的电车比比皆是、能买起400匹以上电车的消费者更是数不胜数。造成的结果就是公路赛道化,当然这只是一种潜在的风险。这其实与禁枪是同样的道理,因为如果人人真理在手、出现问题的风险一定会提高。

燃油超跑的贵不仅仅是因为动力大,而其安全配置也足够贵。如上图碳纤维单体壳车身,都是小规模名牌工坊定制的,贵的离谱。这东西的强度大到离谱,超跑碰撞每天都在发生、各位可曾看过哪个车主死了?大都是静静的坐在道边叫救援。

其次是制动、超跑用的制动一套几十万,都够买一辆500匹的纯电汽车了。所以看出问题在哪了么?超跑贵,贵在全方位。高性能电车是很便宜,便宜在除了动力之外的任何地方。也就是说电车的性能与安全等其它维度已经完全不匹配了。这就是最可怕的,同时拥有了超跑的性能+普通车存在的一切问题。
电车不是超跑,但电车拥有超跑的性能,这就是一把双刃剑。普通车的价格+超跑的性能难道不是好事?那试想如果路面上所有的车子都是超跑会怎样?那必然导致公路的赛道化,这些问题对于油车而言不可能出现,但对于价格低廉的电车而言如同儿戏。公路一旦赛道化会导致多可怕的结果有人想过么?

总而言之电车事故频发、结果惨烈更多是由于系统型问题所导致的。诱因在于车企过分强调产品动力、赛化,诱使年轻驾驶者心中的激情被点燃,花小钱体验超跑的性能、这样的诱惑又有几个年轻朋友能抵挡?而如今广大年轻的车友们又有几个能随心所欲的驾驭500匹+的车子?又有几个能掌控住上千匹的怪兽?道理是不是很简单?马力真的不是正义,很显然这是句本末倒置的营销话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