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规划为什么会落空,原因被很多人忽略,这4种方法要教给孩子

游戏精选事 2021-04-10 07:09:39

引子 影响孩子学习力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时间规划管理能力是大家认可的一项重要因素,一个善于规划时间的孩子,很自然能够成为学习上的掌控者。 或许很多人也都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我们会看到有不少父母给孩子用上了诸如任务清单、学习计划表、四象限法则之类的时间管理工具,本来指望孩子能从中受益,但往往事与愿违。 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很多看起来很完美的计划不是完不成就是被束之高阁,很多父母都把这问题归结为是孩子主观上的拖延症和缺乏毅力。 孩子在主观上不够努力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的原因,因此,我们除了引导孩子在主观上努力之外,我们还可以在客观上做做文章,比如从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等等方面入手。 归纳起来,以下四种方法要教给孩子,有利于帮助孩子更好地提高时间规划的执行力。 01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为了提高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很多父母习惯于催促孩子,总是在孩子身后喊着:“宝贝,快点快点,你看你,动作怎么这么慢……”“你看你,五分钟才写了一行字……”。 我们知道,时间管理的核心是提高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计划好的任务,这其中包括目标的设定、任务的执行、时间和精力的分配、情绪的调节等诸多因素。

拖延症是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问题。孩子之所以有拖延症,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有两点,一个是孩子从小缺乏独立意识,另一个是孩子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很明显,这些都不是靠简单地催促孩子就能实现的。更何况,父母频繁地催促,使得孩子有很深的挫败感,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习得性无助。催得急了,孩子的性格还会变得急躁。 真正能改变孩子的拖延症问题是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为了达成这两个目的,父母要不断放手让孩子去尝试新事物,不要因为担心孩子做不好或者是为了减少麻烦而阻止孩子去尝试、去实践。 如果父母过多地干涉和包办了本该由孩子去体验和实践的事情,孩子很自然会产生“自己不会做也没关系,父母都会帮助解决”的错误想法,显而易见,这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相比催促,其实我们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比如:给孩子规定完成任务的倒计时间法;教会孩子完成任务的具体方法;明确告诉孩子拖延之后可能要承担相应的惩罚性或丧失某种权益的后果等等。

02 制订作息计划时无需面面俱到,要学会适当“留白” 有不少父母在制订作息时间计划时,恨不得把当天所有要做的事情都写进时间计划表里,以致每时每刻几乎都要对应一个任务,最终却成为一个难以完美执行的尴尬计划。 这种做法其实还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会让执行计划的人感到特别不舒服,这种不舒服既有心理上的也有生理上的。这就好比单位领导给我们自己规定了几点几分要做什么,把每一分钟都安排得满满当当的,这对我们来说是不是也有一种很压抑、呼吸不畅的窒息感? 一个缺乏弹性的作息计划,如果再加上父母在执行过程中不懂得灵活变通的话,就很难让孩子执行下去,或者说执行效果不好。比如,孩子因为临时有突发急事,那原定的几点几分的安排就不得不往后推了,整个计划就被打乱了。

而时间计划被打乱的直接后果就是,当孩子发现自己不能很好地完成计划时,一方面会有一种挫败感,另一方面会觉得计划可有可无。时间计划失去了原本应有的权威性和约束力,这就和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可见,制订学习计划并非是越详细、越严苛越好,这是因为执行作息计划的对象并不是相对更有自制力的成年人,而是一个身心发展还远未成熟的孩子。 所以,我们在制订作息计划时无需面面俱到,要学会适当“留白”,把当天重要的、占用时间较长的主要任务安排妥当就可以了,除此之外,每个时段的任务还要保留一定的“弹性”。 03 在对学习任务按照轻重缓急排序时,要考虑到孩子的心智发展水平 以往我们在督促孩子按时完成时间规划中的各种学习任务时,通常是要求孩子将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按照轻重缓急进行排序。这在理论上当然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但在具体的实践运用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方法更适合心智更健全的大孩子和阅历丰富的成年人,但对一个心智尚不健全的低龄孩子来说,可能就有一定的难度,确切地说对年龄小的孩子不是特别适合。

教育孩子要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顺应孩子成长规律和正常教育规律,学习计划是活的,不要规定得太过死板。 时间管理的目的是要培养有独立意识的人。所以,我们首先就要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在满足孩子能够自由思考空间的同时,我们还要尊重孩子的思考习惯,不要轻易打扰他们自身的节奏。 比如,孩子忙完了所有的事情,正在阅读而且特别投入的时候,父母却因为到了吃饭时间而去打断孩子的读书状态,这就不见得是一种好做法。吃饭固然重要,但孩子这样投入到读书的状态却实属难得,能不打断最好。 04 对孩子提出明确的、具体的正向指令,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 当孩子无法把计划坚持下去的时候,并不一定是他们懒惰造成的,很有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对正确的方法,或者是缺乏有效的即时反馈,使得孩子失去坚持下去的动力。 要让计划得以落实,需要一个好的习惯,而要让孩子成就一个好习惯,又需要孩子在一个正确的框架内长期坚持下去。

解决办法就是我们一方面要对孩子提出明确的、具体的正向指令;另一方面要给孩子及时有效的反馈。其中“正向指令”简单来说,就是明确告诉孩子“要做什么”,而不是“不要做什么”,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指令;至于“及时有效的反馈”,就是孩子在执行时间规划时,只要能大体完成计划,就要给予一个积极的即时反馈,让孩子有坚持下去的动力。 结语 我们不仅要教给孩子制定时间规划的能力,还要创造各种主客观条件来让孩子完美地落实好时间规划,这样才能帮助孩子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迈向成功!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