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阳光教师 独家原创文章,欢迎阅读和评论,转载请注明出处。 大家好,这里是当代教育新视野。 “内卷”这个词眼下较流行,人人皆可卷,万物皆可卷。所谓的“内卷化”指的是工作或者考试等非理性的内部竞争、内部消耗或停滞不前。 在学校内部,其实也有内卷化的情况,今天就说说一年一度的师德考核这件事。 教师的师德考核,每年年终一次,考核格次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每个格次有比例限制。我们这里今年优秀比例为30%。
师德考核对于个人有什么意义? 师德考核得到优秀,是第二年师德标兵参选的条件。每一年学校要推出区、市级师德标兵。师德标兵算是一个单项奖,拿到对以后评职称很管用。 师德考核合格以上,不影响绩效工资;如果师德考核不合格,绩效工资会受到损失。 所以,教师们还是非常重视这一项考核的。 教育系统师德考量的“内卷” 对于每一年的师德考核,诟病的人也不少。大家普遍感觉到它有点“内卷”了。 譬如校长在讲师德时,经常强调教师要“爱岗敬业”,然后拿上班来得早,下班走得晚的教师作典型来表扬,强调教师们的出勤。并且出台了一个考勤排名制度,与教师师德考核挂钩。
也就是说,教师们每天上班来的早晚,要排名次。教师们开始互相攀比竞争,本来早上8点上课,7点半到校就可以了,后来有教师发现7点到校名次已经是排在最后了,于是下次争取要更早。 最终,教师们上班越来越早,最后发展到有教师5点多天不亮,就往学校赶着签到。有一位教师因天黑摔在路上,磕掉了一颗门牙。 这样无序的竞争,实际上带来的不是正面的效应,而是一种低效能。 教师因为起得早,没休息好,工作时间开始座在办公室打瞌睡; 竞争加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对于工作状态显然是一个不利因素; 教师因为与同事间的这种竞争,同事关系开始变得不和谐; 这是在提高师德吗?不太可能。可以说,学校这种导向引起的竞争是非理性的,是一种严重的内耗,毫无意义。
师德划分的三个等级; 再说说这个师德考核,它一定要人为把教师分为三个等级,个人觉得这种分级虽然不能说是错误,但还有值得考究的地方。 师德不合格这个可以有; 在教师队伍里,也有一小部分人,与教师职业道德标准相悖离的,譬如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不允许教师有偿补课,但仍有人置若罔闻,上课不教留在下课教,在社会上参与辅导机构的教学。 有个别地方这种现象严重,深为人们所诟病,造成的社会影响也很坏,对于教师整体声誉有一定损毁。 除此,还有一些教师,不能坚定岗位,在职不在岗,或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或者对学生进行体罚,不负责任等。
这样的教师,根本没把体制内的要求当回事,师德当然是不合格的。不合格的等次,对他们很适用。 但是毕竟这样的教师是极少数,余下大部分的教师,谁合格谁优秀,这才是个问题。 谁可以“师德优秀”? 重读了最新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其核心内容有六条:家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平心而论,在这些方面,大多数学校里的大多数教师,都表现得差不多。一般教师都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都是做着普通教师该做的事,或者说是份内之事。
像中国好人李芳老师那样,以身挡车救学生的事件,可以说很少有。不是教师做得不好,而是这类危急情况的机缘问题。 所以说,教师都是平常人,孰优孰劣,是不好区别的。这时候非要人为地把教师师德分出层级来,是否合适? 如果是一位师德考核合格等次的教师,看到同事师德考核等次是优秀,他内心也不会太平衡: 其一、我们工作做得都差不多,凭什么我就比你要低一个等次; 其二、一样干工作,一样很努力,我的考核等次却低人一等,那我以后还是放弃努力算了; 其三、一碗水端不平,一定是领导殉私情了,领导心存有偏见; 其四、因为自己没有优秀,会迁怒于获得优秀的教师,这样部分同事的关系会恶化;
总之,优秀与合格的划分,已经让大部分的教师感到不舒服甚至情绪化,以负面形式影响到工作。 写在最后: 我们再来梳理一下:要避免师德考考核成为教育的“内卷”,其实我们考核出“不合格”就可以了; 如果“优秀”格次必须要存在,那么这个比例一定要控制好。 一所学校通过真正的考核,遴选出一两名表现确实优秀的教师为师德标兵,公开公示,透明而经得起考究,这也可以有。 怕的是“优秀”一大把,对照岗位一看,“优秀”差不多还都是学校班子成员,这个考核就趋于变味了。 学校的其它方面也一样,管理方面要警惕出现“内卷”,减少无谓的消耗,让教师们工作得舒服,有获得感。 来了呵,坐!这是一个有温度的教育号。最新教育资讯,前沿信息交流。您想知道的,欢迎来撩。
教师广遭夹板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