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昆明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积极推动党建服务与惠民助企增值服务深度融合,发挥“红色引擎”作用,转作风、提效能、破瓶颈,不断提升全区营商环境“软实力”,为园区经济发展注入“强动力”。

联企帮扶,为企业排忧解难
建立干部挂钩企业沟通联系工作机制,全区副科以上干部挂钩联系全区4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和重点企业,常态化开展“企业接待日”“政企同心谈”“营商环境会客厅”等政企沟通交流活动,点对点宣传纾困惠企政策,一对一解决企业生产发展中的堵点难点问题,实现服务企业全覆盖。
开展民营经济领域“大调研、大走访、解难题”活动,采取听取汇报、座谈交流、实地察看等方式,积极为企业发展提建议、献良策,为优化营商环境提出意见建议,展现新时代干部的新担当新作为。
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党支部联系点、群团组织联系点制度,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机关500余名党员干部下沉企业解决创业咨询、法律维权、困难救助等诉求,提高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强链补链,助企业向新而行
编制五大产业链三年行动计划,出台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和数字经济、新材料、现代物流“5+X”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明晰发展方向,做强主导产业,推动特色发展、优势发展。
持续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采取“上门辅导+集中辅导”方式,邀请专家对区内100余家企业开展“一对一”精准服务,解决融资项目需求,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完善工业企业培育数据库,统一谋划、提前指导、定期跟踪,根据企业营业收入等指标优选潜力“种子”企业。
构建高效能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服务企业覆盖设备制造、物联网、环境监测、生物医药等领域,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
坚定信心,强企业支撑保障
鼓励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建强创新平台,与高校合作建立“专业+职业+产业”的人才培养机制,成立云南首个产教融合自贸学院,打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国际人才培养实训基地,聘请行业兼职导师,开展科技攻关,目前,全区共有各级研发机构(不含企业技术中心)116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77个。
抽调机关党员干部组建“政策服务团”,开展人才、科技、职称申报专项政策宣讲会,实现人才服务“政策上门讲、意见上门听、服务上门办”。
修订《人才公寓管理办法》,将人才公寓房租补贴由“先租后补”变为“租补同步”,将基础人才的租住周期延长至3年。
创新优化监管举措,推动经营异常名录记录修复改革试点,为企业信用修复痕迹“一键清零”,受到企业广泛关注,被列入2024年昆明市10件惠企实事之一。
来源:春城先锋、经开区党群工作部
编辑:冯颜
审核:钟玲
终审:彭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