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声音2022年度总冠军梁玉莹
10月28日本周五晚,《2022中国好声音》总决赛在一片宁静声中落下帷幕,也意味着这一档国民级音乐综艺正式走完了第十一个年头。
为什么说“宁静”呢?整季看下来,除了国庆前导师廖昌永因故退出节目录制,临时换成CoCo李玟,以及接连着的热搜事件“李玟怒斥节目赛制黑幕”之外,无论歌曲、选手还是导师,本季节目并没有给音乐和娱乐圈带来多少热度,可以说是好声音史上最没有存在感的一季。
要说这一季的口碑如何呢?笔者试图搜寻广大自媒体圈友的评价,却发现相对于往季,关于本季的讨论实在少之又少。正因为没有引发大众的普遍关注,因此也无法议论其“口碑”如何。不过,如果用大众认知度最高的豆瓣评分来看,本季节目不出意外地创下节目开播十一年来的新低——从2012年第一季的7.9分,期间几乎一路连跌到本季的4.2。
图:历届好声音综艺豆瓣评分一览
第十一年了,唱衰节目的文章和声音太多,好声音没落已经成为全民共识。笔者认为跟风拉踩没有必要,只希望通过盘点十一年里节目的10个变化,和曾经喜爱过好声音这档节目的朋友一起回顾其十一年衰落史,并提出一些对这档曾经的现象级综艺未来之路的思考。
这十个方面分别是——导师、选歌、选手、冠军、赛制、玩法、总决赛、播出平台、节目理念、市场环境。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仅分析第一个方面“导师”。今后会连载关于其它九个方面的文章,欢迎关注跟踪。
01 导师华语乐坛重量级导师一向是好声音标配,节目组每年不惜重金请来至少四位。十一年间,导师来去更迭换了不少,但导师的种类、作用、与学员的关系却发生着持续变化。笔者首先把这十一年来的全部导师(含助教)做了盘点:
表:历届好声音导师一览
由表可见,十一年之间有几处变化:
首先是主考核导师的变化。十一季以来,节目组除了不断换血导师队伍以给足观众新鲜感外,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这一季的新晋导师李宇春,在官宣时曾引起不小的争议。许多观众认为其无论唱功、代表作数量还是乐坛地位都难以胜任好声音这档国民级音综,因为之前八季导师中任何一位,无论从演唱实力、国民度、代表作等哪方面衡量都称得上天王天后级别。相信节目组大胆选用李宇春,正是看中其背后的流量价值。而导师选拔从以实力出发到开始拥抱流量,也不难看出节目组在热度逐年衰退后的必然选择。
图:中国好声音2020年导师李宇春
除了导师甄选流量化以外,可以看到,从2021年开始已连续两年出现节目中期更换主考核导师的情形——2021年那英中途退出换成廖昌永,而今年则是廖昌永导师在盲选后由于某些原因退出,由李玟接手。导师阵容愈发不稳定,不难让观众产生导师们对这档节目越来越不在意的感知。
熟悉2012第一季节目的忠实观众可能知道,从第一季开始,每位导师在盲选过后的PK阶段都会邀请一位音乐圈中好友作为“梦想导师”助阵点评。实际上,这一传统从2016年“第五季”(即《中国新歌声》第一季)开始取消,改头换面为“助阵导师”(如费玉清、蔡健雅等)。“助阵导师”们除了现场点评外,需在开场时演唱主考核导师的作品,例如蔡健雅助阵汪峰时翻唱汪峰的《当我想你的时候》。而到了2017年“第六季”(即《中国新歌声》第二季),彻底取消这一延续了五年的机制,而是由每位导师邀请2至4位明星或往季热门学员帮唱,不再参与作品点评。比如刘欢导师邀请了张杰、谭维维助阵学员帮唱,而由周深帮唱郭沁的神仙合作版《大鱼》也正是出自这一时期。再之后(2018至今),节目组则彻底取消所有“梦想导师”、“助阵点评”、“嘉宾帮唱”机制,观众再也看不到助阵导师和主考核导师亲密互动的场面,也少了一些八卦谈资。
图:费玉清助阵周杰伦参与学员点评(2016年)
虽少了梦想导师,但节目组另辟蹊径,从2021年开始正式引入“助教”概念。比如2021年选择了张碧晨、黄霄雲、吉克隽逸、吴莫愁等四位从《好声音》走出的年轻歌手分别担任四位导师助教;2022年则是由黄霄云、希林娜依·高两人担任(改名叫“青春导师”,实质未变),她们的作用是行使说服权、挽救权,有一定可能影响主考核导师做出判断。以笔者看来,节目组的出发点很明确,无非是希望吸引年轻观众的眼球,也能为节目带来助教们大量的粉丝群体,所谓“流量”。导师、助教“流量化”,观众观看节目的动机由“发现好声音”逐渐变为“看偶像真人秀”。
图:黄霄云、希林娜依·高担任2022年助教导师
关于导师,还有个现象值得一提——2022年本季好声音开播前,节目组重磅官宣刘德华成为本季“见证人”,曾让无数观众误以为刘德华加盟导师。结果实际播出内容是,刘德华仅仅用VCR方式录唱一首《今天》在节目现场播放,并为所有学员加油打气,整个出场不到5分钟,却把情怀足足拉满。但在此之后,整季并没有刘天王的再次出现,直到总决赛再次露面且来到节目现场,演唱了《中国人》《一起走过的日子》《来生缘》《忘情水》等一众经典歌曲,并最终为总冠军荣誉颁奖。节目组极尽营销手段搬刘天王出山,为节目宣传造势。而实际上,观众在意的只是刘德华的露面表演,而华仔本人也并未对节目音乐性有任何实质性贡献。
图:好声音“见证人”刘德华出席2022年度总决赛
如果有人问,关于导师,十一季里最大的变化是什么?笔者的答案是:导师与学员(选手)的关系。
看过前三季的观众一定会有感于刘欢对袁娅维、吉克隽逸发自内心的喜爱和教导,惊艳于哈林和吴莫愁这对组合的奇妙化学反应,也一定会对那英战队的“四朵金花”(张碧晨、陈冰、李嘉格、刘明湘)记忆深刻。导师和学员的深度互动、赛前教唱、悉心指导,直到赛后还保留着长期的“师生”关系——这一向是节目观众对这档国民级综艺喜闻乐见的看点,也是第一季节目高口碑的由来之一。
图:好声音第一季导师刘欢与学员吉克隽逸
但不知从何时开始,导师和学员间的这种情感连接变得淡漠甚至直接省略。尤其是在近几年节目组“创新”的PK车轮赛制下(关于赛制,今后在分析好声音“赛制”变化的篇章会深度剖析),许多学员在不断的PK battle中来回被挽救、辗转加入若干名导师的队伍,甚至学员在有导师转身后必须经过和他人PK后才算正式加入导师战队——这进一步阻断了导师和学员间的联系。导师成了名义上概念,不再教唱指导,实则转椅工具人。
从梦想导师的选择上,也能看出这种联系的减弱,以及能看出节目取向上的一些转变。例如前两季中,有三宝、王治平、贾轶男等幕后金牌制作人走到台前担任梦想导师,给予主考核导师关于选歌、歌曲编排、音乐制作、选手演绎方式等若干的专业意见,是实打实的帮助指导。
图:著名音乐人三宝担任第一季刘欢战队“梦想导师”
而之后节目组逐渐摒弃专业性,陷入单一营销思维,乐此不疲地薅流量、邀助教、营销导师互动场面,只是为了堆砌虚假的热度数据。实际上,无论是明星助教还是“见证官”刘德华,对歌曲质量而言无一不是可有可无的存在,对打造出圈金曲、提升节目口碑更是毫无裨益。
十一年了,李荣浩的梗、李健的冷幽默,比起第一季哈林的狂热、那英的心直口快、杨坤的真性情,依然有趣、有看点。但对于一档一向标榜“最多华人收看的专业音乐舞台”的节目,导师互动本应只是锦上添花。如果节目重心越来越偏向导师和助教们的真人秀表演,而把选手、歌曲这些真正的主角作为陪衬,与其说是音乐综艺,倒不如说是一档音乐谈话节目更为贴切。
本文小结十一季里,导师(含“助教”)的种类越发变多,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节目前几季中被广受好评的“亲民导师”不复存在,导师对学员的真正专业指导和情感连接变得越来越弱,逐渐成了节目组拉流量、做营销的工具。
中国好声音2022全体导师
——未完待续——
以上是好声音十一年间的10个方面转变中,对“导师”方面的分析。
关于选歌、选手、冠军、赛制、玩法、总决赛、播出平台、节目理念、市场环境等其它九个方面,将在今后文章中进行连载。
欢迎关注,第一时间获取原创文章。
音乐观察猿
以用户视角观察音乐圈,解读新时代音乐行业。无论世界如何喧嚣,愿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深度思考。让我们一起观察音乐行业动态和趋势,解剖热点、痛点,开放自由地褒贬音乐泛娱乐,点滴促进行业进步。
本期话题
你认为好声音史上哪位导师专业度最高,让你印象深刻?
好声音下一季,你最期望看到谁当导师?
原创不易,侵权必究!
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汪峰。真希望看到他再来做导师。还有,希望林俊杰来做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