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我半年能不能发出SCI,哪怕是个水刊也好。所以今天就顺着这个话题聊一下SCI水刊。请学术人员自行回避,我知道很多人看不上眼。
1。首先说一下谁拿稿子的这个问题。作者自己写和那些写手代理确实是有差异的。我并不认为写手更有水平,但是他们的命中率更高。这是因为写手其实在动笔之前就和编辑深入聊过。加上有些水刊的操作方是中国人,或者华裔,所以有些关系在里面。这样一来录用机会就多得多了。
作为作者而言,除了认认真真做学术以外,倒也不是没路可走。起码还可以认认真真的考察一下自己写的稿子,和你瞄准的期刊之间有多大的差距。其实这个原则,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同样适用,甚至于无论是普刊还是核心,也都同样适用。总体来说就是一个期刊一贯收的稿件的方向呈现出一种延续的状态,如果一个稿件类型以前这个期刊就没收过,就算是你觉得他的方向很贴切,录用可能性也很小很小。
2。寻找一个真正的水刊。我知道很多人都有这个需求,很多大专单位的教师因为没有办法在国内发北大核心,所以都会考虑国外的期刊,这个群体其实大多并不是为了做学术,他们单纯就是想评个职称,所以这样就出现一个水刊的特征,就是刊物里面有很多中国作者。
我不是说中国作者不好,只不过中国的人口基数在这里,对应的需求量也非常大,中国的需求走到国际上稍微用点力就可以把一个期刊干翻,甚至是把一个体系干翻。我们以前所经历的ei频繁调整目录和2023年SCI被审查的这两件事,其实都是源于中国庞大的需求总量。
所以如果你发现一个期刊,它的页码比较多,同时稿件里面有相对来说比较多的中国作者,如果碰巧他又是一个四区的期刊,那大概率就是一个水刊了。找到水刊很容易,但是判断一个水刊是不是可靠,就不那么容易了。通常来说,作者本身是无法判断可靠性的。期刊是否处于预警状态,在中科院小程序里就可以查询。非预警期刊总体来说可靠的多,但是即便如此,也有可能会出现非预警期刊突然掉出SCI核心目录的问题,这是无法避免的。论文代理通常会有一些内幕消息,辅助判断期刊的稳定性。但是遗憾的是,也只是辅助判断而已。更大的问题是,论文代理这个群体本身也是一个不可靠因素。
3。然后我们来说一下时间。虽然水刊确实很水,但并不代表它的周期会更短。通常来说,国外的核心发表周期在一年到一年半这个区间内,并且会跟着中国的政策变化。是的,跟着中国政策变化,中国对于学术的严谨程度会极大的影响到国际上其他期刊的态度,所以有些时候这个时间还会放缓。如果一个人想要半年内就发一个期刊,不能说绝对不可能,但真的很难很难。我们来算一下时间,如果把写作时间算上的话,那么我们假设三个月写作,三个月审稿,审稿以后有可能还需要一个月或者是两个月的时间去修改,然后安排刊期又三个月,就是在修改完成和录用之后,并不是安排当月期刊上的,而是要往后延迟几个月,这就是刊期,然后再加上一个检索时间,三到四个月,这样算下来就一年多了。如果你的稿子是现成的,那么时间可能会快一点,但是截止到检索时间想要六个月结束,也太紧张了,如果说六个月出刊倒是有可能。
4。关于诈骗。这个行业其实诈骗很多,有人说,论文代理里面九成都是诈骗犯,但是我觉得应该没有那么多,也许有七成。同样的坑也特别的多,比如今天有一个作者跟我说想要发一个报纸,这还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国内的报纸,他跟我说他从其他代理那里问来的价格,其实是比常见的的成本价还要低的。这种情况下,你怎么去规劝他呢?没有办法规劝,大部分人都会觉得价格更低,就意味着资源更直接。实际上,如果一个地方的价格比别人的成本价低,那就意味着它这个东西可能有鬼。有可能是字数有问题,也有可能不能如期上网。但是有些南墙,必须作者亲自去撞。
但是有几个要素仍然可以提醒你,一个论文代理是不是诈骗,和他是不是有淘宝店没关系,和他是否从支付宝交易没有关系,和他是否注册了工商主体没有关系,和他是否和作者签订发表协议也没有关系。所以当我说了这几个无关的项以后,有没有觉得问题更复杂了?但事实就是如此,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因素能够让你去判断一个论文代理是否存在诈骗行为。甚至是有些代理做普刊的时候没有诈骗,但他做核心的时候就诈骗了。甚至于有的时候代理自己被诈骗了,他也并不能分辨。比如说一个二道贩子,他的上家有问题,但是他没有能力去辨别,于是就会带着他的作者一起跳进坑里。
没有办法判断,只有长期在业内的人可以模模糊糊的意识到一点。当然也可以在网上搜一下某某是否论文诈骗,但是这也只是一个排除方案而已。除此以外,你也可以重点考虑成立时间比较长的公司,那些成立时间还不到两年的公司需要多少保持警惕。但这其实并不能成为判断一个公司是否诈骗的理由。因为就算只是个人,也完全可以是一个可靠的代理。也有可能这个个人并没有注册一个公司,他甚至会直接问你要全款,但这都不能成为判断他是否诈骗的依据。
最后,祝大家得偿所愿。虽然这祝福,也挺无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