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心勃勃的汉室宗亲,东汉王朝的掘墓人——刘焉

狄仁杰的正史厅 2023-02-17 15:12:59

很多人对于导致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诸侯混战的原因有争论,有的说是因为黄巾起义,有的说是董卓之乱,但实际上真正原因竟是因为一个很不起眼的政策“废史立牧”,而这个政策的提出人正是本文的主角——刘焉。

一、刘焉是谁?

刘焉是江夏郡竟陵县(今湖北省天门市)人,汉室宗亲,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刘余子孙众多,其中有一支徙封竟陵繁衍生息。到了刘焉这一辈距离刘余已有300余年,汉室宗亲的身份已经不能给他带来什么特殊待遇了。刘焉完全是凭着自己的才华和清誉获得了在州郡任职的机会,后因宗室身份被授予中郎一职。后来又先后担任洛阳县令、冀州刺史、南阳郡太守、宗正、太常等官,在东汉朝廷中享有声誉。

二、废史立牧

东汉末年,波及全国的黄巾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东汉朝廷的威信,各地盗贼四起,宗贼横行。此种情况下,汉灵帝依然不知收敛,大肆的卖官鬻爵,沉迷于奢华享乐。各地的刺史、太守等也趁机大肆搜刮盘剥百姓,让整个天下动荡不安。

朝廷的乱局让刘焉深感不安并萌生退意。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给汉灵帝上书说:“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并自请担任交州牧。

恰逢此时,并州刺史张壹、凉州刺史耿鄙被乱贼所杀,而益州刺史郤俭也因在益州横征暴敛激起了民变,汉灵帝正在为此头疼,听了觉得不错,就批准了刘焉的建议。历史上称之为“废史立牧”。

“废史立牧”本意是通过设置州牧来抑制地方刺史、太守的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可实际情况是,刺史、太守的权力确实得到了抑制,但收上来的权力并没有到朝廷手中,而是集中到了州牧手中。州牧拥有地方军政大权,更加不受朝廷的控制,最终不可避免地会形成了新的割据力量。作为最早提出“废史立牧”建议的刘焉,显然也没有意识到这个建议会给东汉王朝造成多大的伤害。他只是想为自己找一个量身定做的退身之策而已。

三、割据益州

刘焉正欲收拾东西去交趾赴任时,一个意外打乱他的计划。侍中董扶私下偷偷地告诉刘焉道:"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去交州不如去益州。"于是刘焉改向朝廷请求为益州牧。

刘焉本人还是非常有政治手腕的。他先是利用益州本地豪强平息益州内乱,站稳脚跟;然后又扶持从汉中过来东州人士打压本地豪强,从而彻底将益州牢牢地控制手中。他还派手下张鲁和张修进攻汉中郡,杀死了汉中太守苏固,对外宣称“米贼断道,不得复通”,自此断绝与中央的往来,彻底割据一方成为最早一批割据地方的诸侯,也给天下开了个坏头。

四、背疽而亡

或许是“益州有天子气”的传闻助长了刘焉的野心,又或者是彻底控制益州让他得意忘形,刘焉在益州制作了唯有皇帝才能使用的御车及其他车具一千多辆,出行配天子仪仗,毫不掩饰自己的称帝野心。他还与马腾谋划着夺取长安,但是最终却事情败露,他的长子刘范和次子刘诞都被杀害了。然而祸不单行,他辛苦打造的车驾仪仗被一场意外的大火全给烧掉了。一连串的灾祸击垮了刘焉,让他急火攻心、痈疽发背,于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含恨去世。

纵观刘焉一生,作为汉室宗亲,在汉末社会动荡之时,非但不想着匡扶社稷,挽救汉室的衰败,反而处心积虑地割据地方;所献的“废史立牧”之策,更是加剧了东汉王朝的分裂和割据,最终导致了王朝覆灭,真可谓是东汉王朝的掘墓人。

0 阅读:19

狄仁杰的正史厅

简介:为您提供最新、最精彩的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