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4月2日交易暂缓以来,李嘉诚抛售旗下43个港口的交易再掀波澜,原本有意接盘的美国巨头贝莱德突然宣布撤出交易,理由耐人寻味,新东家的身份也随之成谜。
港澳办主任夏宝龙一句话,直接把李嘉诚的行为,给定了性!
李嘉诚的“最终下场”,又会是什么样的?
李嘉诚的港口“大甩卖”:一桩牵动中美神经的交易
李嘉诚,这位华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资本大亨之一,如今又站在风口浪尖。
这次不是因为投资眼光犀利,而是因为一项惊动国际的重大资产转移。
他旗下的长和集团,计划将覆盖全球的43个港口整体打包出售,这一举动不仅震惊商界,更在国际政经圈激起千层浪。
这些港口遍布欧洲、亚洲、南美,甚至紧贴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等关键海运通道,几乎可以说,谁掌握了它们,谁就掌控了全球海运命脉的一部分。
这原本被包装成一次“正常的商业交易”,但真的是那么简单吗?
表面看似资本操作,背后却暗藏诸多博弈。
长和集团打算将这些重要资产转手给美国巨头贝莱德集团,这家全球资产管理“巨兽”控制着超10万亿美元的资金流动,其影响力渗透到各行各业。
如果交易顺利完成,贝莱德将在全球港口布局中拥有更强掌控力,无疑会对世界贸易的力量平衡带来极大冲击。
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外国资本巨头掌握了遍布全球、具有战略意义的航运枢纽,将会对中国的贸易安全产生多大的影响?
尤其是在中美关系持续紧张、地缘博弈不断加剧的当下,这绝不是简单的资本交易那么轻描淡写。
一旦这些关键港口落入美国贝莱德集团这样与华尔街利益深度绑定的金融机构之手,它完全可能借助其对物流命脉的控制,在某些敏感时刻对中国的进出口施加限制,甚至以此为筹码向中国施压。
这不仅可能干扰中国企业在全球的供应链布局,更可能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
所以,这笔交易刚一传出,立刻在政商两界掀起巨大波澜。
中国政府迅速启动了反垄断审查,相关监管部门对其国家安全影响展开评估。
港澳办和香港特区政府也公开表示,高度关注此事,强调涉及国家战略资源的买卖必须置于国家利益之上。
香港社会舆论更是一片哗然,《大公报》罕见发声,批评李嘉诚此举等同于“出卖国家利益”。
前特首梁振英更是直言不讳,质问李嘉诚是否还记得自己的国家身份,点出“商人无祖国”这种态度在当下大局中已难以容忍。
公众的情绪并非无的放矢,李嘉诚的商业轨迹一直备受争议,早年靠囤地、精算“公摊面积”起家,积累起庞大财富。
2013年之后,他又陆续抛售内地与香港资产,资金大量流向英国等西方市场。
他这一系列“抽水式”操作,曾被解读为对本土市场失去信心。
如今更是选择在国际局势高度敏感之际,将战略港口“打包甩卖”给疑似对手国家的资本大鳄,这种行为难免引发公众对其“立场”与“责任”的质疑。
面对舆论风暴,李嘉诚始终保持沉默,没有发声、没有辩解,也没有任何公开说明。
他的沉默,在很多人看来,不是冷静,而是一种回避。
但风暴并未因此平息,反而愈演愈烈。
2025年4月15日,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一场重要讲话中释放出极为强烈的信号。
他号召香港工商界人士和企业家们要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积极参与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不仅要“赚中国的钱”,更要“为中国办事”。
他强调,在涉及国家利益的关键时刻,企业家不能模糊立场,更不能抱有幻想,必须“旗帜鲜明地与国家站在一起”。
更引人关注的是,夏宝龙用了18个掷地有声的字:“绝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必将背负历史的骂名”。
没有直指某人,但全场无不心照不宣。
贝莱德退出,意大利富豪接盘
就在外界普遍认为这笔港口交易陷入僵局、即将夭折之际,剧情突然出现戏剧性反转。
最终,美国的贝莱德集团意外宣布退出交易。
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接盘人并非中国企业,而是意大利亿万富翁詹朱利·阿蓬特(Gianluigi Aponte)家族掌控的码头投资有限公司TIL。
这家企业在全球港口经营方面颇具实力,背景复杂但低调。
据彭博社披露,交易完成后,TIL将全面接手除巴拿马两个关键港口之外的其余41个港口,成为这些战略要地的新“掌舵人”。
至于最敏感的巴拿马运河附近的两处港口,当前的股权安排仍悬而未决。
无论最终走向如何,这场交易已不再只是商业行为。
与此同时,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也让这笔交易的敏感性与风险进一步上升。
反垄断调查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筑起一道防线,但事情并未就此尘埃落定。
长和方面与巴拿马政府之间有关部分港口的所有权纠纷仍悬而未决,而新买家TIL是否具备顺利通过多国监管审查的能力,也仍是未知数。
TIL的入局,从表面上看似乎为这场风波降了温。
相较于贝莱德这个代表美国金融资本的庞然大物,TIL作为一家意大利家族企业,其政治色彩与战略目的相对温和。
但事情远没有结束,43个港口的归属问题,仍是中国密切关注的焦点。
这起事件也引发了公众对企业家社会责任的广泛讨论。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的每一个重大商业决策,都可能带来连锁反应,超越了利润与股东回报的范畴。
有人坚持“在商言商”,但更多人开始认识到,“有国才有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商业文明应承担的基本伦理。
在全球化时代,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已经不再适用,企业家更应该肩负起社会责任,将国家利益置于重要位置。
尤其是在一些涉及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领域,更应该慎之又慎。
参考信源
每日经济新闻
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