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娃北漂变明星,兄弟俩苦尽甘来,一个爱上富家女,一个偏爱田园风,各有各的精彩故事,都是命运转了弯,说起来怪有意思的,让人不由得感慨人生的神奇际遇和梦想的力量。
郭晓东和郭晓峰兄弟俩在北京租的那个地下室简直阴暗潮湿得让人窒息,电线老化发出滋滋的响声,墙上的霉斑好像一幅奇怪的艺术画,要是下雨天那感觉就更糟了,水从墙缝里渗出来,弄得床单都是湿哒哒的,但他们还是每天睁开眼就充满希望,因为这里是北京啊,这里有他们想要的舞台和机会,即使只是跑龙套也比在老家那个小厂子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同样的工作要强得多,至少未来是开放的,充满可能性的。
晚上下了戏回到那个狭小的空间,哥俩常常分享白天的见闻,谁又遇到了什么导演,谁在片场表现得特别好,有时候还会模仿剧组里那些大牌明星的神态动作,逗得对方哈哈大笑,这种简单的快乐让他们暂时忘记了生活的艰辛。
郭晓峰总是把更好的机会留给弟弟,他记得小时候弟弟因为没钱交学费那失落的眼神,那双眼睛里原本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星,但被生活的重负无情地按灭了。
家里人都没想到,郭晓东居然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这个消息传回老家的时候,父母高兴得跟过年似的,村里人都来家里祝贺,说这孩子有出息了,要飞黄腾达了,而郭晓峰站在一旁,眼里满是自豪和一丝羡慕,但更多的是为弟弟开心。
北京的冬天特别冷,地下室里的暖气根本不起作用,兄弟俩只能裹着从家里带来的厚棉被,互相取暖,有时候郭晓东会念一些在学校学到的表演理论,郭晓峰就静静地听着,偶尔提出自己的见解,两人就这样在寒冷的夜晚畅谈艺术和表演。
有一次郭晓东在剧组遇到了一个欺负新人的老演员,回来跟哥哥诉苦,郭晓峰二话不说第二天就去了剧组,虽然没有当面对质,但他站在那里默默地看着弟弟拍戏,那种无声的支持就是最温暖的力量。
《暖》这部电影改变了郭晓东的命运,当他接到那个角色的时候,激动得整晚没睡,他把剧本翻来覆去地读,琢磨每一个细节,郭晓峰也跟着他分析角色,提供建议,两人合作研究出了很多细微的表演点,这些都成了后来打动观众的亮点。
最讽刺的是,郭晓东成名后,那个曾经拒绝租房给他们的房东突然变得热情起来,见到郭晓东就笑脸相迎,仿佛他们是多年的老朋友,而不是那个曾经因为延迟一天交房租就威胁要把他们行李扔出去的吝啬鬼。
程莉莎第一次看到郭晓东是在《暖》的片场上,他正在专注地演一个情绪崩溃的场景,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掉,那种真实的情感表达让在旁边观摩的程莉莎心头一震,这不是那种做作的表演,而是发自灵魂深处的艺术,她被深深吸引了,尽管她知道自己家人肯定不会同意,但她就是控制不住地想接近这个来自乡下的男孩。
郭晓东起初都不敢相信程莉莎居然会对自己有意思,他甚至怀疑是不是剧组的人在捉弄他,毕竟程莉莎穿的衣服一件都顶他半个月的工资,而且那种自然流露出来的优雅气质,是他这种从小在泥地里跑惯了的男孩怎么都学不来的,所以最开始他都是躲着程莉莎,生怕自己哪句话说错了会被嘲笑。
程莉莎的父母知道女儿跟一个农村出来的演员交往后,简直要气疯了,他们幻想中的女婿至少是个事业有成的企业家或者专业人士,怎么会是一个前途未卜的演员呢,尤其是当他们知道郭晓东连像样的住所都没有时,反对的态度更加坚决了。
有一次程莉莎带郭晓东回家吃饭,她父亲故意摆了一桌西餐,还准备了红酒,就是想看郭晓东出丑,结果郭晓东居然表现得落落大方,虽然偶尔会拿错刀叉,但他的诚恳和风趣却赢得了大家的好感,尤其是当他讲述自己成长经历时,那种不卑不亢的态度让即使是程莉莎的父亲也不得不暗自点头。
从前养尊处优的程莉莎在跟郭晓东交往后,变得越来越独立坚强,她不再像以前那样动不动就找父母解决问题,而是学会了自己面对困难,这种变化让她父母既惊讶又欣慰,他们开始慢慢接受这个来自农村的女婿。
婚后程莉莎为了家庭主动减少了工作量,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家庭上,这让郭晓东感到既感动又有压力,他更加拼命地工作,希望能给妻子和孩子最好的生活,有时候连续几个月在外地拍戏,但每天早晚都会给妻子打电话,即使只天吃了什坚持让程莉莎倍感温暖。
郭晓东常常会把自己的片酬大部分都寄回老家,帮助父母改善生活条件,还资助了村里几个贫困学生,他说这是因为自己太了解没钱上学的痛苦了,而程莉莎不仅没有反对,反而全力支持丈夫的决定,甚至主动提出要为那些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
明星的光环并没有改变郭晓东的本质,他依然保持着那种朴实无华的性格,不像有些明星成名后就开始飘飘然,这点让程莉莎非常欣赏,她常说自己最爱的就是品质,无论他多有名气。
《伪装者》播出后,郭晓峰饰演的黎叔一角让许多观众印象深刻,尤其是那个他知道儿子身份后的复杂眼神,没有对白,只有眼神的表达,却让观众感受到了一个父亲的爱与痛,这是郭晓峰多年表演经验的积累,也是他终于迎来了事业上的春天。
郭晓峰的成名比弟弟晚了很多年,但他从来没有抱怨过,他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比较快慢没有意义,重要的是走得踏实,走出自己的特色,就像他在北影导演系学到的那样,好的导演不一定适合做演员,反之亦然,关键是找到自己的位置。
鲁佳伟是个特别懂事的女人,她知道演员的工作性质特殊,常常会有长时间的外景拍摄,所以她把家里的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条,让郭晓峰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而不用担心家庭问题,这种默默的支持是郭晓峰事业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
郭晓峰的两个女儿都遗传了爸爸的表演天赋,经常在家里模仿各种角色,有时候还会编排一些小节目给爸爸妈妈看,郭晓峰看着女儿们天真活泼的样子,心里满是幸福,这是他曾经在艰苦岁月里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拍完《伪装者》后,郭晓峰收到了很多剧本,但他并不急着接戏,而是花了一段时间回到老家,陪伴年迈的母亲,修缮老房子,种了一院子的花草,那段悠闲的日子让他重新找回了内心的平静,也让他明白了生活的真谛不仅仅在于事业的成功。
郭晓峰对弟弟的成就从不嫉妒,反而特别自豪,他常说弟弟的成功有他的一份功劳,因为当初如果不是他坚持让弟弟去考北京电影学院,可能他们俩现在还在各个剧组跑龙套,而郭晓东也常说,没有哥哥的帮助和支持,他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家中有事的时候,无论多忙,兄弟俩都会放下手头的工作赶回去,尤其是母亲生病那次,两人连夜从不同的城市赶回老家,轮流照顾母亲,那种刻在骨子里的亲情是任何成就名利都代替不了的。
郭晓峰现在的生活方式更偏向于田园式的,他喜欢带着家人回农村老家小住,让孩子们体验他小时候的生活,捉鸡摸鱼,在田野里奔跑,这些朴素的快乐是城市生活无法给予的,他希望孩子们能记住这些,不管将来走得多远,都不忘记根在哪里。
北漂初期,郭晓东和郭晓峰经常一起去各个剧组应聘群演,那时候没有专门的群演公司,他们就一大早跑到拍摄地点,跟几百个同样怀揣演员梦的年轻人一起等待导演或副导演的挑选,有时候等一整天也没戏拍,拿不到一分钱,但他们从不气馁,第二天依然早早地出现在片场。
有一次,郭晓东在一个古装剧里当群演,需要他跪在地上好几个小时,膝盖都跪破了,血浸透了裤子,但他硬是一声不吭地完成了拍摄,这种敬业精神被一个副导演注意到了,后来给了他一个有台词的小角色,虽然只有两句话,但对当时的郭晓东来说已经是巨大的进步了。
郭晓峰在群演期间学会了各种生存技巧,比如随身带一些简单的化妆品,可以迅速调整自己的形象适应不同的角色需求,还有就是认真观察主演们的表演方式,把片场当成免费的表演课堂,这种锻炼对他后来的专业发展帮助很大。
最令人气愤的是,有些负责人看到漂亮的女群演就动歪心思,郭晓东和郭晓峰常常会保护那些女孩,有一次甚至因此被一个制片人记恨,拉入了黑名单,一段时间内没法在那个剧组工作,但兄弟俩都认为这是值得的,有些底线不能突破。
那几年的群演生涯虽然辛苦,但也积累了宝贵的人脉资源,他们认识了不少同样奋斗的演员、场务、灯光师等,这些人后来慢慢都有了自己的发展,当郭晓东成名后,常常会收到这些老朋友的祝福,他们一起回忆那段艰苦却充满希望的日子,感慨万千。
每当看到新一批怀揣梦想的北漂群演,郭晓东和郭晓峰都会想起自己的过去,所以他们对待群演特别友善,经常会主动给他们一些表演建议,有时候还会推荐有潜力的新人给导演,因为他们深知这条路有多难走,哪怕是一点点帮助对新人来说也是莫大的鼓励。
有趣的是,当年和郭晓东郭晓峰一起北漂的群演朋友,有的现在已经是知名导演,有的成了制片人,还有的开了自己的演艺公司,他们常常在各种场合重逢,感慨命运的神奇,昔日的同伴如今各有各的精彩。
郭晓东成名后依然保持着群演时期的习惯,从不迟到,不耍大牌,对每个工作人员都客客气气,这让很多初次合作的人都感到惊讶,他说这是因为他太了解每个岗位的辛苦,体谅别人就是尊重自己,这种职业态度也是他能在这个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功成名就后,郭晓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到老家盖了一座小院,院子里种满了各种花草和蔬菜,小院的设计融合了现代舒适性和农村的朴素风格,成了他心灵的栖息地,每当拍戏压力大的时候,他就会回到这里,听听鸟叫,闻闻泥土的气息,仿佛回到了童年。
郭晓峰的小院渐渐成了兄弟俩聚会的固定场所,每年几个重要节日,郭晓东都会带着妻子儿子回来,陪母亲一起过节,两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地里刚摘的蔬菜,喝着自酿的米酒,聊着各自的见闻,简单而快乐,这种家庭聚会成了他们最期待的时刻。
有记者问郭晓峰为什么在事业正好的时候选择回归田园生活,他笑着说那是因为出来得太久了,越是在外面跑得远,越是想念家乡的一草一木,那是根,断不了的,再华丽的都市生活也比不上老家那口井里打上来的凉水那么解渴。
郭晓峰的妻子鲁佳伟意外地很适应田园生活,她原本是城市姑娘,但对种菜养花却有独特的天赋,在小院里辟了一块地专门种中草药,还研究起了传统手工艺,郭晓峰常开玩笑说自己可能找了个前世的农家女,转世到城里去了,这才解释了她为何如此契合田园生活。
与弟弟的都市生活不同,郭晓峰更享受慢节奏的乡村时光,他说演戏是吸收生活的养分再回馈给观众,如果总是生活在剧组和城市里,很容易就会枯竭,回到乡村,接触最朴素的生活才能让表演保持鲜活和真实。
村里的老人们都认识郭晓峰,但他们并不因为他是明星而特别对待他,反而常常批评他种的菜不如他们的好,教导他各种农活的窍门,郭晓峰也乐得向这些老人请教,他说这种平等的人际关系在城市里反而很难得到了。
两个女儿在乡村的生活丰富了她们的童年,她们认识了各种植物和昆虫,学会了用树枝和树叶做玩具,这些是都市孩子很难体验到的乐趣,而郭晓峰和鲁佳伟也因此觉得自己的教育选择是正确的,即使孩子们将来要去大城市发展,童年的乡村记忆也会成为她们性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时候郭晓东会羡慕哥哥的生活方式,但他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责任,他的事业正处于上升期,需要更多的精力去打拼,而程莉莎和儿子也更习惯城市生活,所以他只能在工作之余尽量抽时间回乡村小住,汲取一些宁静和力量再回到喧嚣的都市中继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