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公告震动能源圈——君正集团宣布与阿拉善盟签署总投资193.6亿元的《风光制氢及绿色能源一体化项目协议》。这座规划403万千瓦风光装机、年产15亿立方米绿氢的超级工程,刷新国内绿氢项目投资纪录,标志着传统化工巨头向新能源革命的全面进军。

项目分两阶段构建“风-光-氢-化”全产业链:一期攻坚(24.8亿元):2024年内建成20万千瓦新能源电站+8,100万立方米绿氢装置,同步启动5万吨绿色合成氨产线,实现燃煤电厂20%燃料替代;二期飞跃(168.8亿元):2026年前完成355万千瓦风光矩阵,配套14.19亿立方米绿氢产能,最终形成30万吨绿色甲醇+60万吨绿色合成氨的规模化输出。“通过绿电制氢、绿氢合成氨/甲醇,我们正在打通‘可再生能源→化工原料→航运燃料’的价值链。”项目达产后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500万吨,相当于再造2.8万公顷森林。
传统巨头的绿色转身:30%营收增长的底气作为年营收184亿元的化工龙头,君正集团的转型绝非偶然:数字底座已成:通过智能工厂建设,生产成本下降12%,设备利用率提升至92%;双线作战能力:国内稳坐氯碱化工头部交椅,海外借力“一带一路”输出电解槽等高端装备;现金流护航:前三季度净利润22.4亿元,资产负债率控制在48%的行业低位。更关键的是其场景优势——集团旗下航运公司年消耗柴油超50万吨,绿色甲醇替代可直接消纳项目30%产能,形成“自产自用”的闭环商业模式。

阿拉善项目暗藏两大杀手锏:极致降本:依托当地2600小时年光照+3400小时风电的禀赋,绿电成本可压降至0.15元/度,制氢综合成本比行业均值低40%;技术耦合:创新采用离网型电解槽,风光波动下仍保持85%设备利用率,破解绿氢连续生产难题。据测算,项目产出的绿色合成氨成本将比进口天然气路线低25%,这对农资、航运等碳关税敏感行业堪称“及时雨”。
从沙漠到蓝海:一个化工巨头的野望当同行还在观望氢能经济性时,君正集团已用194亿元押注未来——这里不仅将诞生全球最大的离网制氢工厂,更将验证“绿氢+化工”的规模化盈利模型。随着欧盟碳关税倒计时逼近,手握绿色甲醇、合成氨两张王牌的企业,正在抢占国际贸易的新通行证。

从氯碱化工龙头到绿氢先锋,君正集团的转型之路,恰是中国传统产业升级的缩影。当403万千瓦风光机组在这片荒漠上扎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项目的诞生,更是一场关于能源主权与产业未来的深层变革。
内蒙古君正能源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创建于乌海市,是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中国化工企业500强、自治区重点民营企业之一。作为内蒙古地区氯碱化工行业的龙头企业,拥有聚氯乙烯产品产能80万吨、烧碱产品产能55万吨、电石产能238.3万吨、石灰石开采能力500万吨、煤炭开采能力90万吨、水泥熟料产能135万吨、硅铁产品产能28万吨、焦炭产能300万吨、甲醇产能55万吨、BDO产能30万吨、PTMEG产能12万吨,拥有发电装机容量118.5万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