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小区一位姥姥聊天时,她告诉我说:
外孙刚出生时,她女儿月子没坐完,她就抱起娃,白天黑夜不敢合眼,怕孩子饿了、尿了、哭了没人管。
姥姥一口口吹着饭喂他,一次次忍着腰痛,弯下身给他洗尿布。
可孩子6岁了,要上小学了,孩子奶奶说:“我现在有空了,就不麻烦姥姥了,我来带。”
姥姥一边不舍得,一边也没说话。
毕竟,她是姥姥,不是奶奶。
她回家那天,都没敢看孩子一眼,怕哭。
等到孩子再来看姥姥时,已经是半年后了,他长高了,生疏了,连进门时都躲在妈妈身后不肯出来。
那一刻,姥姥的心,又酸又涩。
一:小时候跟谁亲,大了就真亲吗?
“我孙子小时候跟姥姥睡,3岁前我都没怎么管,现在他上初中了,什么事都第一个给我说。”
这是小区另一个六十多岁的奶奶说的。
不过,也有网友说,自己把外孙带到小学,虽然后来再没跟他住一起,但外孙跟她的关系依然很亲。
甚至自己生病时,都是外孙请假照顾,隔代的两个人,像亲人一样亲密。
你看,这事真的说不准。
有的孩子小时候天天黏你,长大了却跟你疏远;
有的孩子你带了前几年,即便长大,也跟你亲得不得了。
有人说,孩子的感情像一张纸,谁先画上就是谁的。但也有人说,这张纸一直在变,谁常常陪在他身边,最后的画才最深。
真相往往扎心:小时候你再亲,拗不过他后来的经历。
二:6岁前姥姥带,6岁后奶奶带,会有什么差别?
在很多家庭里,孩子出生,先住外婆家,等到上学时再回奶奶家。
这时候,姥姥成了“临时妈妈”,奶奶是“后半场接力”。
姥姥一般心细、温柔,舍不得骂,啥都自己做;
奶奶多半更讲规矩,有时候更“拎得清”,不像姥姥那样心软。
姥姥带娃,往往像是“护犊子”:孩子磕了碰了,心疼得不行;
奶奶带娃,更像是“培养人”:不听话就收拾你,觉得孩子不能惯。
孩子的反应也不一样:
小时候跟姥姥睡惯了,回奶奶家头几天哭闹着要回去;
但慢慢地,他适应了奶奶的生活,也接受了奶奶的脾气,等再回头看姥姥,反而有点陌生。
有的姥姥说:“我带了五年,到头来什么都不是。”这句话听着心酸,但确实是很多人的真实感受。
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谁陪他走过关键阶段,谁的印象就会深刻。
尤其六岁之后,孩子开始有记忆、有判断、有情感依赖了。
三:孩子长大会更孝顺谁?真相有点扎心
你以为孩子记得谁带得多,其实他记得的,是“谁对他好”,更记得“谁让他舒服”。
小时候哭了你抱着哄,长大后他记得你温柔;
小时候你一边说教一边骂,哪怕你是出于好心,他也只记得你让他难堪。
有个孩子在作文里写:“我奶奶脾气不好,但她一直陪我写作业,陪我熬夜,陪我去医院。我小时候怕她,但现在我最感激她。”
也有个姑娘跟我说:“我姥姥带我到五岁,她宠我,但我爸妈总说她惯坏我。
后来我在奶奶家住到高中,吵架我哭了,跑回姥姥家。她安慰我、开解我、给我做我爱吃的。我现在挣钱,第一个想给她买东西。”
所以说,孩子记不记得你,不是看你是不是第一个带他的人,而是看你是不是那个“懂他”的人。
谁让他觉得温暖,谁在他人生低谷还站在他这边,谁就能进他的心。
最扎心的一句话:不是你带得多,就一定被记得住;而是你在他需要时,愿意蹲下来听他说一句话。
四:作为老人或妈妈,我们该怎么做?
别急着争谁带得多、谁跟孩子亲。亲情不是抢来的,是相处出来的。
你把孩子当成宝,他长大也许不记得你怎么辛苦,但他一定记得你是不是那个温柔待他的老人。
你不图他孝顺,将来也许他最感恩的就是你。
反过来,如果你总说“我带你这么大你都不记得我了”,孩子反而离你越来越远。
因为对孩子来说,情绪是比道理更强的记忆。
如果你是姥姥,别觉得把孩子交出去是失落;你给过的爱,他心里有分寸。
如果你是奶奶,也别担心孩子对你没感情。你用心去陪,哪怕开始不亲,慢慢也能贴心。
哪怕只是陪他玩一次游戏,认真听他倾诉一次烦恼,默默陪他收拾他的书包,孩子都会记得。
别管6岁前还是6岁后,孩子心里最亲的,是那个“真正在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