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苹果与富士康的"脱钩"迎来了戏剧性转折。当库克第N次现身中国为iPhone销量"救火",当富士康郑州工厂重启"夜班增产"模式,这场始于2019年的产业链转移别国行动,正以超预期的代价反噬两大巨头。
富士康是苹果的巨头工厂,在这次苹果迁徙印度活动中,也是十分积极地紧跟其后。
在几年时间里,富士康就在印度、越南等地投资了几百亿美元,甚至还计划在明年之前把中国的3000亿产能全部转移到国外,貌似想要国内的市场全部迁到印度、越南等地的架势。

但现实总是不遂人愿,经《日经新闻》披露,印度虽然劳动市场体系庞大,但工人素质低下技术不足,而且经常停水、停电、网络卡顿等问题,甚至在印度市场两年时间发生了三次严重火灾。
首先因为苹果工厂没有给工人洗屁股的净水,工人集体闹事罢工。
之后2023年7月27日,印度安得拉邦生产苹果数据线的正崴配装厂,发生了严重火灾,疑似因为电线起火。
工厂烧毁了一半的厂房与机械设备,工厂中的10条配装线,有4条完全被烧毁,6条IT服务器同样也没逃脱。这次事故损失金额超过1200万美元。
2023年9月24日,印度金奈的和硕苹果组装厂因配电盘短路8引起了严重火灾。消防部门耗用5个小时,才将火势控制,虽然此次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导致生产停滞,也损失了较大金额的财产。

2024年9月8日,印度泰斗米尔纳德邦的塔塔苹果手机零件的生产厂发生火灾。因为发生在化学品储藏室,火势烧了四个半小时才被扑灭,火灾导致10人受伤。
信息来源:环球网科技2024-09-29 10:38【外媒:塔塔电子iPhone零部件工厂发生火灾,10人受伤】

面对印度工人的“整活”,库克也是欲哭无泪。据说2023年,因为印度工厂问题频出,库克就被扣了3000万美元。
印度工人打破了培训新人时长的记录,正常人只需要培训一个月就能对iPhone二百多个零件有清晰地认知了,可以独立上岗操作了,干一年就可以培训新人了。

但是印度工人教一个多月还是一问三不知,只有大件能勉强分清,比如传感器、连接器等小件,经常安装错误。
更好笑的是,他们不会也不问,全根据自己想法来,有的配件装不进去就拿手锤进去。大陆的主管人员扬言再弄错扣工资,他们却假装听不懂,有时还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攻击主管。
主管对他们进行认知测验,结果,让人意想不到,他们近一半的人连字都不写,招聘时却说自己上过“初中”“高中”。

进一步了解才知道,他们应聘之前都会去补习班学习一周,把自己的基本信息死记硬背。学会后,给他们发文凭,去面试。
印度制造的iPhone15质量问题频频出现,如:镜头有灰尘、大肠杆菌严重超标、外壳漆皮脱落等重大问题,实际良品率仅为50%。这致使欧洲零售商直接拒收,苹果被迫将中国版与印度版分开销售。
信息来源:科技生产力2023-10-06 01:20上海【咖喱味苹果翻车了!欧洲人非常抵制iPhone15,油管:大肠杆菌超标】

而且印度对外企得管理相当严格,印度政府对外资企业的监管力度也十分严格,这也使苹果在印度的运营成本增加。

富士康本是想跟随苹果脚步将越南作为世界工厂,但现实却是与郭台铭的想象大相径庭。越南因电力问题人员技术原因导致iPad Pro生产效率低下,墨西哥工厂因物流配套缺失被迫延迟交付。
这使得2023年第四季度,富士康郑州工厂便开始了夜班增产模式,以满足苹果紧急订单需求,这一举动被外界解读为"脱钩战略的失败预演"。
当然,这件事之后,苹果和富士康在国内曾经的好评将近崩盘,国人也开始纷纷抵制苹果,导致苹果在中国的销量大幅度下滑。据统计,去年第四季度iPhone在中国销量下降了18.2%。

现如今苹果已从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第一下滑至第三位。
更讽刺的是,之后苹果为挽回中国消费者,苹果首次将15%的iPhone15 Pro Max订单交给立讯精密,则导致富士康的在苹果的代工利润被进一步压缩。
而且苹果的"印度制造"计划曾被视为"模范案例",但《经济学人》调查揭露了残酷真相:当地供应商网络仅能满足苹果需求的10%,90%的关键零部件仍需从中国进口。
为解决这一问题,苹果不得不包下整架货机从深圳空运显示屏到印度,单次运输成本高达200万美元。

富士康在越南的遭遇同样触目惊心。一名越南工厂主管向路透社抱怨:"中国工人经过三个月培训就能熟练操作精密设备,而越南工人至少需要两年才能达到同等水平。"这种劳动力素质差异直接导致产能爬坡缓慢,越南工厂的iPhone组装成本比中国高出40%。
经过此次事件后,苹果和富士康明白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库克在去年来中国两次,亲自为苹果做营销及宣传。
富士康也表示在郑州建造预算高达10亿元的总部,并且不拘泥于手机等的电子产品,未来意向新能源汽车配件的生产行业。

富士康1974年在台湾成立,刚开始只是一家小型的电子公司,是郭台铭和好友共同建立。
1988年,我国逐步改革开放,郭台铭便将生产基地转移到深圳,仅仅用十几年的时间,富士康仅用最初的1600万新台币资金创造了每年营收为2000多亿新台币的奇迹。
至2005年,富士康竟突破了上万亿新台币的营收,成了全球领头的电子产品代工厂直到今天。
2007年,富士康因为高效的生产力、严格的管理模式和较低的成本,顺利成为了苹果生产的首任代工厂。自此,富士康为苹果生产大规模的iPhone、iPad等电子产品。

在2023年,富士康稳稳居于世界500强的前30名,营收高达1.4万亿人民币,全世界出售的iPhone,其中一半以上都是由富士康组装的。
信息来源:中国证券报2023-08-03 16:38【富士康位列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第27位】

但随着安卓市场的快速崛起,苹果在全球的市场上的订单开始逐步减少,接着苹果和富士康将产业链推向印度及越南等地,它还将欧菲光等供应商给挤出市场,差点导致这些中国企业彻底走出世界舞台。
现在虽然他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又想回归中国大陆市场,但是为时已晚。
国产的vivo、小米和华为等市场份额在快速增长,苹果销量仍在下跌。富士康也没有了往日的热闹场面,从之前每天招聘数千人,到现在甚至有时停招的局面。

苹果和富士康的"脱钩",本质上是全球化进程中的阶段性阵痛。当印度工人还在学习如何使用螺丝刀,越南工厂尚未建成完整的物流网络,中国早已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领域开辟新赛道。
这场"脱钩"的代价或许高昂,但它也揭示了一个更深刻的真相:真正的竞争不是制造能力的转移,而是谁能更好地驾驭全球化浪潮。
对于苹果和富士康而言,回头或许真的晚了,但那些仍在深耕中国市场的企业,正在书写新的全球化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