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才看得懂?真懂“熵增定律”的没几个,任正非无疑是其中之一

老方说老方说 2025-04-20 15:29:36

熵增不是什么终极定律,也不难理解。人世间的最大定律就是生死,熵增定律也不过是阐释生死的理论之一。

很多人其实只是在夸大其词,他们迷恋神奇的词和概念,“知道”上瘾,以为自己思想很深邃,实际上忘了“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的道理。

宇宙没有什么绝对的真理,只有相对的真理,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提炼并反过来为实践服务的,人类的进步就在于这种认知的螺旋提升,这才叫适者生存。

神奇化易是坦途,易化神奇不足提。人生在世,能够真正懂得一个理论并身体力行,充分发扬和完善这个理论,拿到好的结果,那就算成功。所以知道一万个理论不如执行好一个理论,跟一万个老师学之前,首先是跟一个老师学十年。

否则人的思想就没有根基,还是心浮气躁,没有自知之明,容易自欺欺人。什么叫自知之明?这是个智慧的境界,意思就是: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神仙才看得懂?真懂“熵增定律”的没几个,任正非无疑是其中之一

看下面的方程:

ds ≥ δQ/T

你看这个公式什么感觉?是莫名其妙还是大道至简?我第一次看也觉得只有神仙才看得懂。事实上“熵增”是热力学领域的一个概念,热力学三大定律,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第二定律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第三是绝对零度无法达到。

熵在热力学中是表征物质状态的参量之一,其物理意义是体系混乱程度的度量,代表了系统中不可用的能量。简单说是在一个孤立的系统中如果“熵”增加,那系统的总能量不变,但其中可用部分减少。打个比方,比如你家里的鱼缸如果一个星期不清理,那其内部的生态系统就混乱、混浊了,这就是一种熵的增加。类似还有人体,如果我们大吃大喝,经常睡懒觉不运动,那身体就会变得臃肿,失去健康,这也是一种熵增的表现。

所以,随时间进行,一个孤立体系中的熵不会减小。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并将这热量完全变为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热量可以自发地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较冷的物体,但不可能自发地从温度低的物体传递到温度高的物体。一切自然过程总是沿着分子热运动的无序性增大的方向进行。这些物理学家的表述都意味着人类对这个世界的客观认识。

熵增定律经常被用在热力学、信息论及哲学等领域,当然也可以用在商业领域——任正非是率先把“热力学第二定理”从自然科学引入到社会科学中的企业家。事实证明他确实智慧通透,应用得非常好,华为的持续成功就是最好的说明:

我把“热力学第二定理”从自然科学引入到社会科学中来,意思就是要拉开差距,由数千中坚力量带动十五万人的队伍滚滚向前。我们要不断激活我们的队伍,防止“熵死”。我们绝不允许出现组织“黑洞”,这个黑洞就是惰怠,不能让它吞噬了我们的光和热,吞噬了活力。

所以知道和理解是一回事,真正能够把理论活学活用并拿到好的结果,才是真本事。

企业跟人一样,都需要克服熵增的趋势!

“人和自然界,因为都有能量转换,才能增加势能,才使人类社会这么美好。”华为是一个倡导开放的企业,华为的企业文化就是融会贯通了中西文化的精粹,而这种文化也是跟中华文明是一致的。

中华文化为什么能够源远流长?与中华文化齐名的古罗马、古巴比伦为什么已经荡然无存了?因为我们的文化有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种“新”就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我刷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有这样的文化和精神,我们的民族才能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大人虎变,君子豹变;吾日三省吾身;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可以说,革新是中国人的精神内核。

任正非在企业里也强调变革,这就是一种自我刷新的精神,没有这种精神的话,一个企业就很难“适者生存”。但变革往往是痛苦的,克服熵增并不容易:

从幼儿园认字、弹琴;小学学数学;从中学历史、物理到本科、硕士、博士,考试前的不眠之夜……好不容易毕业了,又要接受打ABC的考核、末位淘汰等的挤压。熵减的过程十分痛苦,十分痛苦呀!但结果都是光明的。从小就不学习,不努力,熵增的结果是痛苦呀!

不管企业还是个人,都是变好困难变坏容易,所以我们都需要奋斗。生命不止,奋斗不息,为什么?就是为了熵减,死亡是自然规律,人生的目的则是不断延续自己的生命,企业也是一样。

这个过程就是自强、对自我的超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奋斗才能避免熵增,否则熵增的痛苦绝对是让人后悔莫及的。毕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想重来一次,但没有来生”。所以我们宁可要熵减的痛苦,也不能等到熵增带来的后悔。企业也是要在没有成功的时候开始克服熵增,越是成功就越要努力熵减,如此才算是明智。

企业的熵增如何克服?

创业譬如打江山,拼命奋斗的时候“熵”最小,队伍内部效率最高,大家都忙着扩大地盘,而等到坐江山的时候,也就是成功之后,奋斗的精神就开始消退了,人人都想着享受荣华富贵。

“当新一代皇帝取代旧主时,他成本是比较低的,因为前朝的皇子、皇孙形成的庞大的食利家族,已把国家拖得民不聊生。但新的皇帝又生了几十个儿子、女儿,每个子女都有一个王府,以及对王府的供养。” 这其实就是熵增的趋势,随着坐车的人多,拉车的人少,于是走向了“城头变幻大王旗”的王朝轮回,“他们的子女又在继续繁衍,经过几十代以后,这个庞大的食利家族大到一个国家都不能承受。人民不甘忍受,就又推翻了它,它又重复了前朝的命运。”

华为的企业文化是自我批判和艰苦奋斗,意思就是避免怠惰吞噬了组织的活力,让队伍保持被激活的状态。因此华为有“之”字成长,有拉开差距,有给火车头加满油,有流动……它有一套完整的熵减体系和机制。老方说这也是值得老板们认真学习和领会的,华为没有秘密,任何人都可以学,也都能学得会且受益无穷。

“我们的人力资源政策,要胸怀宽广,敢于启用优秀的员工超过我们,要坚决引进比自己更优秀的人。要不断激活我们的组织,提升有贡献的员工,组成合成的生力军。”

做企业带队伍,就是要有合理的淘汰机制,这是激活整个队伍正向激励的补充,既要尊重人,又要考核科学,又要坚持责任结果导向,以克服队伍熵增的惯性。任何一个组织和企业,都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走向怠惰,人性是好逸恶劳的,人很难长期保持艰苦奋斗的状态。要知道像任正非这样奋斗不息的人,其实是人群中的极少数。

制度和文化相辅相成,艰苦奋斗的文化需要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市场竞争机制才行,“要按价值贡献,拉升人才之间的差距,给火车头加满油,让列车跑得更快些及做功更多。践行价值观一定要有一群带头人。人才不是按管辖面来评价待遇体系,一定要按贡献和责任结果,以及他们在此基础上的奋斗精神。目前人力资源大方向政策已确定,下一步要允许对不同场景、不同环境、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人力资源政策适当差异化。”

从某种意义上讲,拉开差距、不平等最大化可以极大地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创造价值,推动企业的成功。最怕就是平稳成一盆水,吃大锅饭,平均主义,那样优秀人才流失,内部僵化,企业就失去活力和竞争力了。

华为没有成功,华为只是在成长。

悟性非常高的人有个特点就是触类旁通,任正非可以从熵增定律悟道,也可以从李冰父子在都江堰治水的方法中悟到企业经营的理念。

“‘深淘滩,低作堰’是李冰父子二千多年前,留给我们的深刻管理理念。同时代的巴比伦空中花园、罗马水渠、澡堂,已荡然无存。而都江堰仍然在灌溉造福于成都平原。”

所谓深淘滩,就是不断地挖掘内部潜力,降低运作成本,为客户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要知道客户决不肯为你的光鲜以及高额的福利多付出一分钱的。企业的任何渴望,除了用努力工作获得外,不能指望天上掉馅饼。所以企业那些短期的不理智的福利政策,就是饮鸩止渴。

而低作堰,就是节制自己的贪欲,自己留存的利润低一些,多一些让利给客户,以及善待上游供应商。我们学习任正非就是学习他这样的感悟,生活中处处都是学问,只要多用心、肯动脑,就一定可以提升智慧,增加驾驭能力,建议多看老方说的专栏内容,其中提炼了很多任正非的真知灼见,发人深省,值得多读多悟,必能有所得。

华为的准则都是任正非他们经过多次试炼才发现和总结得客观规律,所以也是适用于我们的,向高手学习是让自己进步最快的方式之一,何乐而不为呢。一味地闭门造车,实际上容易原地踏步。

我们要保持“深淘滩,低作堰”的态度,多把困难留给自己,多把利益让给别人;多栽花少栽刺,多些朋友,少些“敌人”。团结越来越多的人一起做事,实现共赢,而不是一家独秀。

“深淘滩,低作堰”蕴含的智慧和道理,远远超出了治水本身。大家都想着成功,可谁想过成功就意味着抵达顶点,然后就是盛极而衰、走下坡路,所以华为其实是学习了都江堰的智慧,它只是在成长,而不是要一时的成功。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虽然我们古人没有提出“熵增”的概念,但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样的论述其实就是一种对熵增的警惕和克服。企业是由人组成的集体,也必然受人性的驱使,人性就是好逸恶劳的,而企业面临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因此就必须逆向做功,不断增加内部能力提升的势能,才能持续生存和发展。还是那句话,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做企业确实没有松一口气的时候。

反熵增机制设计是保持组织活力的保证,一个企业的发展壮大有两大要素,其一是方向大致正确,其二是组织保持活力,只要做到这两点,企业就能滚滚向前,长盛不衰。否则就会成败皆快,甚至是连成功都没有。当然这跟企业创始者的思想和精神有关,毕竟队伍的灵魂和企业的文化是由老板注入的。

人何尝不是如此。宇宙会寂灭,天地万物都会腐朽,这是自然规律。一个事物只要有了开始,那之后都是走向结束,人生下来就是在倒计时。成长的过程伴随着“熵”的增加,即亦生亦死,成长的同时也在滋养促使自己死亡的东西。为什么说人是突然变老的?因为一个人不会觉得自己老了,除非等他有一天突然意识到“年轻”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这时候熵增就意味着增加到一定程度了,之后就是下坡路。怎么办?就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学习和刷新自己,开放自我,超越自我。任正非就是最好的榜样,我们看他真的是奋斗了一生,青春灿烂,无愧无悔。

但需要注意的是,反熵增并不代表自讨苦吃,不喜欢的事还去做,那不是熵减而是傻。比如你性格就是一个内向的人,不善言辞,但你非要跟自己的天性对着干,非逼着自己去当演说家,那你经过很多努力之后可能会成功,但大概率是失败,因为你搞错了方向,如果你去写作当作家可能早就取得成就了,而且自己也不至于有那么多的痛苦。人生苦短,喜欢的事要多做一些,不喜欢的事要少做一些,不要被网上的鸡汤骗了,做困难的事未必对,做困难而正确的事才是有所作为的条件。

动不动就颠覆是妄念妄谈,真正适合大多数人和企业的进步方式是改良,利用“熵增”概念来散播焦虑的人不是蠢就是坏。当然,很多人也有追逐完美、强大的妄想,不过是沉迷在了自己的幻觉里,自欺欺人,画地为牢。要知道人是最擅长骗自己的生物,多少人都是一辈子为自己的错误想法买单,这样的悲剧太多了。所以我们要小心自己的思想,要给自己的大脑装“防火墙”,最重要的是提升见识,分清楚什么是假的、坏的,什么是对的、好的。在这方面,老方说学习任正非就可以起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作用,借助他的洞见和智慧,很多妖魔鬼怪就无所遁形了。

最后我还想提醒大家的就是过犹不及,现实中太多人都是功利的,追求效率,让自己显得很忙碌很聪明很有用,仿佛这样才是精英和成功。秩序过了就是错误,而不是熵减。这个世界的本质是混沌状态,偶然性和随机性蕴藏其中,如果线性思维,忘了世界是多维的,那就是盲人摸象了。我们做事既要效率也要洒脱一点,这样才可以持续。所谓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这才是高境界。古人讲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就点明了平衡和节奏的重要性。人生在世,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那才算是活明白了。

过于执着于“进步”的人就不懂得知止的智慧,欲速则不达,职场上很多累垮身心的悲剧就有这方面的原因,所以我非常痛恨那些一味地鼓励别人“努力”的人,他们的鸡汤实际上是致命的毒药。我们在工作中可以对自己高要求,但也要适度放松,不要透支生命。百忙之中,也要记得享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根本来说,成功不是人生的宗旨和目的,快乐和幸福才是。千万不要犯本末倒置的错误,毕竟人生只有一次,失不再来。有时候后退才是进步,失败才能成功,是错误增加了我们生命的韧性。道法自然,好的人生一方面是勇猛精进,一方面是适可而止。强者都是在均衡中产生的,任正非的灰度其实也是强调平衡和灵活性。总而言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的循环达成“应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境界。

(如果你有启发,请分享给更多人。)

0 阅读:34

老方说老方说

简介:互联网创业者,喜欢分享一切有价值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