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算是彻底跟增程过不去了。
早在2022年,长城汽车李瑞峰就宣称,“增程式混动技术落后是行业共识”,并在车圈引发了一场关于“增程式是不是落后技术”的大讨论。

两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
认为增程式落后的一派,觉得烧油发电属于“脱裤子放屁”,在技术上不如有发动机参与直驱的插混先进;
而支持增程式的一派,则认为增程式本质上是“用油箱解决里程焦虑的电动车”。更大的电池带来的纯电续航,让增程在实际体验上优于插混。
李想也在2023年发表过预测:“中国自主品牌,还在坚持多挡PHEV的车企,会在未来一两年都转换成增程式的技术路线。这个判断可以到2025年来验证。”

如今到了2025年,李想的观点里,有一半成了“神预言”。
比亚迪、奇瑞等主打插混路线的车企,高端车型已然切换到了增程式;吉利也把自己的插混系统命名为“超级增程”,打了个擦边球。
更不用说许多原本走纯电路线的车企,比如零跑、阿维塔、小鹏、小米等,也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增程式的阵营!
表面上看,车企和用户都在用身体投票,“增程是否落后”的争辩似乎已经可以提前终结。
但谁也没料到,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长城汽车又来了一次语出惊人——
魏牌全新高山的发布会上,长城汽车再次重申:“打死也不做增程!!”

01. 喷增程,抬Hi4?
既然长城有勇气把标语打在大屏幕上,那肯定是有备而来:2023年正式推出的Hi4系统,也在今年3月份迎来了第二代的技术革新。

顾名思义,Hi4的H (Hybrid)代表混动、i(Intelligent)代表智能、4(4WD)代表四驱系统,说白了就是四驱的插混系统。
只可惜两年过去了,Hi4的知名度依然稍逊于增程。
如此现状,让魏建军痛心疾首,自嘲是自家技术团队“不讲人话”,“第二代Hi4发布到现在800句都是技术参数,连我都听不懂”,逼得魏建军站出来亲自讲解。

在魏建军看来,Hi4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独有的前后轴双电机50:50构型,让所有搭载这套混动技术的车型从生下来就是四驱车。
在此基础之上,长城也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推出了越野场景的Hi4-T、泛越野的Hi4-Z、以及适配于重卡的Hi4-G,产品也已经推向市场。
更进一步地,长城甚至直接放话表示,“每个家庭都需要四驱!”

02. 四驱天生高贵?
长城之所以如此看重四驱,是因为四驱在性能、安全等多方面的优势,都完全能够碾压两驱车型。
唯一的问题,就是贵。
就拿燃油车时代来说,四驱比前驱要多出传动轴、分动箱、差速器等一系列零部件,也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衍生出了全时四驱、分时四驱、适时四驱等构型。

结构一复杂,成本和售价自然就上去了,后续的保养维护成本也几乎要翻个倍。所以从前的四驱绝不是什么平民技术,只有高端车型才有资格搭载。
但进入电动车时代,情况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
电驱的先天优势,让灵活分配车辆的动力变得更加简单,也因此大大降低了四驱的门槛。

如果不计成本,电控的水平也足够优秀,甚至可以通过给每个车轮单独配备电机,以实现最强的车辆控制能力。
最为典型的,就是比亚迪的易四方(想进一步了解的小伙伴,戳这篇:《要卖100万的比亚迪,凭什么要和奔驰肩并肩?》)。

但到了插混车型这里,情况就又有所不同了。
它的动力来源于不只有电机,还有发动机。其中电机根据位置不同,有P0到P4之分。

简单来说,P1电机在发动机与离合器之间,承担的是“发动机烧油发电”的功能,也就是增程车中单电机在馈电时的工作原理;
P3电机在变速器/变速箱和车轮之间,可以纯电驱动;
P4电机位于后轴,独立于发动机进行工作,同样可以纯电驱动。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混动车,前驱车基本就是发动机+双电机(P1电机+P3电机)的组合,整套动力系统是一体的。

(图源王元祺)
如果想要四驱,再加一个P4电机就行。
和燃油车时代的机械四驱相比,新能源时代混动车的四驱获取难度可以说直线下降,解决方案更简单不说,需要的成本也低了不少。
不过,在魏建军看来,P1+P3+P4的构型还是有些不足,且都与实际作为补充动力加入的P4电机有关。
一是这种方案的动力分布不够平衡,必须配上高放电倍率的大电池,才能平衡“前轴发动机+电机”和后轴P4电机的动力;
二是多个电机就多一项成本,四驱版的售价普遍要比两驱版贵个几万块钱。

尤其是后者,实际上成了用户选择四驱车型的重要阻碍。
03. Hi4技术好在哪?
因此,Hi4最大的优势,就是解决了P1+P3+P4电机的痛点——
简单来说,就是长城将两驱版原本的P1电机+P3电机,改造成了P1电机+P4电机的构型,同时P1电机也可以实现纯电直驱。

官方将两个电机分别命名为前驱动模块总成和后驱动模块总成,再加上一个混动专用发动机,就组成了3擎的Hi4架构。
由于省下了一个驱动电机,只要多花个千把块钱,就能从两驱升级为四驱:

并且在动力分布上,由于将双电机以双轴50:50进行分布,且有iTVC智能扭矩矢量控制系统配合,Hi4可实现轴间扭矩0-100全范围转移。
这也就意味着,车辆的操控性、能耗表现、以及安全性都会有所提升。

从数据来看,第二代哈弗枭龙MAX作为一台家用SUV,车辆最大爬坡度高达60%。而在两挡变速箱加持下,市区和高速的亏电油耗也比增程车要省18.82%。
但在有些人看来,凭此就想断定性增程是落后技术,依然值得商榷。
因为评价一项技术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评价体系,是用户的认可度。
从使用角度考虑,增程式结构简单的另一面,是皮实耐用、易维修;更关键的是在市区用电、高速用油的场景下,用车成本并不一定会高到离谱。

毕竟,增程用户也是基于自己使用场景做出的选择,纯电为主+用油解决续航焦虑是普遍情况。用户跑高速省下的那点油钱,没准还真cover不住买车时为更复杂混动结构付的额外费用。
何况,正如Hi4技术在持续进化,增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加入增程赛道的各家都在投入资金搞研发,去解决用户所关心的油耗、性能等各项痛点。

市面上其他车企的混动方案,也没有在Hi4积极创新的时候停滞不前。
像吉利的雷神混动就支持“可油可电可增程”,EM-i方案的P1电机不止能“烧油发电”,也可以作为驱动电机进行纯电直驱。比亚迪的DM-i方案也是迭代到了5.0阶段,主打一个极致省油。

和友商的混动技术路线相比,长城的Hi4四驱电混技术确实很独特,但Hi4并没有高高在上的资格,大家各有特色、优势不同。
长城要想打破桎梏、成为用户的首选,唯一的选择就是把四驱的成本打下来,真正做到“四驱的体验、两驱的价格,四驱的性能、两驱的能耗”。
Hi4技术能否赢得市场,或许就看未来的用户究竟对四驱有多渴望了。
写在最后
被长城汽车寄予厚望的哈弗枭龙MAX,2023年首搭Hi4技术后并没能一炮而红,去年全年销量不足5000辆。
今年搭载第二代Hi4技术的二代哈弗枭龙MAX,很干脆地把15.98-17.98万元的售价,降到了13.18-16.98万元,24小时大定16368台。

本次上海车展,长城也携一众搭载Hi4技术的车型亮相,除哈弗枭龙MAX,还有前两天刚预售的魏牌全新高山系列、山海炮Hi4-T等车型,其中高山8和高山9开启预售24小时订单突破7848辆。

时隔两年,Hi4终于在逐渐壮大的产品矩阵下,开始走向销量爆发。
事实证明,坚持四驱平权可能真是长城汽车在新能源时代的版本答案,至少它在当下车市属于独有。
而除了在旗下车型担纲主力的Hi4技术,长城汽车还在上海车展首次亮相了自主研发的4.0T V8发动机。

至此,长城汽车要打的牌已经很是清晰:走强性能、大排量的路子。
该说不说,不论对错,这个选择至少足够有趣。
毕竟,如果整个国内车市都是一条路线、一种颜色,对消费者来说未免太过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