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带娃焦虑”,北京首批托育“科班生”来了!

北京知道 2025-04-22 21:31:24

早上刚过7点半,家长们把婴幼儿送进北京昌平区沙阳路边上的一所大学校园。步行几分钟后,他们最终在一所白色建筑前停下脚步,这是坐落在北京科技职业学院中的昌平区托育综合服务中心,门口处,托育园里的保育师们已经恭候多时。

4月15日早晨,北京市昌平区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学前专业2023级学生孙欣欣(右一)和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简称托育专业,后同)2023级学生王明伟(右二)在大厅等待幼儿入园。

乳儿班里的保育师

关注宝宝一举一动

师幼比1:3,乳儿班是托育园里师生配比最高的班级。

4月15日上午,乳儿班的三个小朋友正在做游戏。

而实际上,因为托育园坐落在北京市第一批设立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职业院校之中,有了专业学生的加入,昌平区托育综合服务中心乳儿班的师幼比则要更高些。

8点入园后,给孩子们喂辅食、吃早饭,是托育园保育师们着手忙碌的第一件事。在乳儿班,负责照看6名乳托宝宝的,就有7名保育师,其中还包括两位科班专业的实习学生。

4月15日上午,保育师在指导实习学生为小宝宝换尿不湿。

王明伟是实习学生之一。她说,在乳儿班里,与孩子们接触的过程让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更有实感。

“小月龄宝宝抱在怀里时你能感受到的柔软和温度,以及八九个月的宝宝所展现出的自主意识,是教室里的娃娃模型所不具备的。这里和学校教室最大的不同,就是与孩子们在一起时,他们是‘不容错眼珠’的,得关注宝宝们的一举一动。”

对幼儿期的宝宝

要把复杂的事情变简单

与乳儿班距离不远,托大班里2到3岁的孩子们,已经不满足于咿咿呀呀地表达诉求,学会了倾听与简单诉说的他们,也拥有着更活泼和丰富的课程内容。

吃完早饭,在经过简单的晨间游戏后,孩子们围坐在学前专业2023级学生孙欣欣跟前,听她讲述了一个关于蔬菜王国的绘本故事。

4月15日上午,学前专业2023级学生孙欣欣为小朋友讲一个关于蔬菜的故事。

“给小朋友讲故事,也不能用太过复杂的句式和词汇,得尽量简单,让孩子们听得懂。”孙欣欣说。2到3岁年龄段孩子,留给一件事的注意力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更需要注重讲故事的节奏,增加互动和引导。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给保育师提出更高要求,但在保育师们“输出”的过程中,则需要将复杂的事情变简单。

4月15日下午,学前专业2023级学生孙欣欣和另一位保育师注视着小朋友倒水。在大班里,保育师鼓励小朋友勇于尝试的同时提供足够保护。

婴幼儿托育服务产教融合

在接受采访时,她们都提到,在许多人的眼中,托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与普通的幼儿照料工作一般无二。但她们除了学习护理、急救外,还学习婴幼儿行为习惯培养、婴幼儿心理学等科目。

课堂上学到的内容,会在后续的实践的过程中得到验证。托班里保育师等“老前辈”的指导,也会让专业学生补全许多课本中尚未触及的经验。

4月16日上午,学校课堂,学前专业的同学们正在学习婴幼儿急救知识。

学生第三、四学期开始进入园所开展各6周的实习,第5学期在校学习8周后,继续进入园所实习。第6学期进行毕业实习。

“你会发现对于照顾、引领孩子,来自科班的学生更容易上手。”陈营是托育园区中的一名“老保育师”,在她看来,科班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或许确实与托育实操有些许差距,但经过专业知识“武装”的学生们因为“起点高”,在实操过程中往往能够“一点就通,一学就会”。

4月16日上午,老师正在指导一名男生操作心肺复苏。

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国际幼教学院常务副院长翁珲珲告诉记者,自2023年学院招收第一批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至今,学院与托育园共建实习基地,校内课堂理论学习,实习基地实践实操;学院与园所共同教研、共同指导学生,实现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双课堂”模式。

事实上,许多家长将三岁以下的婴幼儿送入托育园,本身是出于无奈。

但这样的情况正在发生改变,“从家长们接送孩子时,就能看出来。”翁珲珲说,“会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来接送。也就是说,在家里其实是有老人可以照看孩子们的,但他们还是会选择把孩子送进托育园。”

这意味着家长们也在给予托育工作更多的信任。

记者/王子诚 田杰雄

编辑/王远征 张湘涓

校对/贾宁

运营编辑/樊一婧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