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车现在牛了?这话题,在茶余饭后,在网络论坛,总能引发一番激烈的讨论。的确,近年来国产车的进步有目共睹,无论是设计、配置还是性能,都与合资品牌的差距越来越小,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实现了反超。销量榜上的国产SUV身影越来越多,甚至霸榜,也似乎印证了这一点。但与此同时,一些实力不俗的国产SUV却默默无闻,销量惨淡,这又是为什么呢?
就拿长安CS95来说,作为长安的旗舰SUV,曾经承载着品牌向上突破的希望,如今却沦为边缘角色。2023年11月,CS95的销量仅有107台,这与长安CS75 PLUS动辄月销过万的成绩形成了鲜明对比。CS95的失意,固然有市场竞争加剧的外部因素,但其自身产品力上的不足也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是外观设计。在这个“看脸”的时代,CS95略显老气的外观设计难以吸引年轻消费者的目光。它庞大的车身,方正的线条,虽然给人一种稳重感,但也显得有些笨重和缺乏活力。相比之下,一些设计更时尚、更动感的合资SUV和自主品牌SUV,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其次是空间布局。CS95采用了七座布局,但在2810mm的轴距下,第三排空间非常局促,几乎只能用于应急。与其勉强塞进第三排座椅,不如专注于五座布局,提供更宽敞舒适的乘坐空间。毕竟,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五座SUV已经足够满足日常使用需求。
再来看动力总成。CS95搭载2.0T蓝鲸发动机,匹配爱信6AT变速箱,这套动力组合虽然数据上不算差,但实际驾驶体验却略显平淡。而且,6AT变速箱在如今的市场上已经显得有些落伍,与一些竞争对手的8AT、9AT甚至双离合变速箱相比,缺乏竞争力。此外,较高的油耗也是CS95的一大短板,在油价不断上涨的今天,消费者对燃油经济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除了产品力上的不足,CS95的品牌力相对较弱也是其销量低迷的重要原因。尽管长安汽车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其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中仍与高端、豪华有一定的距离。在20万左右的SUV市场,消费者往往更倾向于选择合资品牌或一些品牌力更强的自主品牌。
再看看魏牌摩卡。作为长城旗下的高端品牌,魏牌的定位高于哈弗,摩卡更是被寄予厚望。然而,摩卡的市场表现却远低于预期,月销量甚至只有两位数。摩卡的失利,与其定价策略、产品定位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都有关系。
摩卡的定价在20万左右,与一些主流合资SUV的价格区间重叠。在品牌力尚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摩卡的价格显得有些偏高。消费者更愿意选择品牌知名度更高、口碑更好的合资SUV,而不是冒险尝试一个相对陌生的品牌。
摩卡的产品定位也存在一定问题。它主打科技智能,配备了丰富的智能化配置,但这些配置对于一些消费者来说,并非刚需。而且,一些智能化功能的实用性和稳定性还有待提高。在消费者更加关注性价比的当下,过多的科技配置反而增加了购车成本,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
市场营销方面,摩卡的宣传推广力度相对较小,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有限。在竞争激烈的SUV市场,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很难让消费者了解和认可产品。
另一个例子是领克01。作为吉利旗下的高端品牌,领克的市场表现相对较好,但领克01的销量却呈现出下滑趋势。这与市场竞争加剧、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等因素有关。
领克01上市之初,凭借其独特的设计、丰富的配置以及沃尔沃的技术背书,迅速赢得了市场关注。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进入市场,领克01的优势逐渐被削弱。一些新推出的合资SUV和自主品牌SUV,在设计、配置、性能等方面都与领克01不相上下,甚至有所超越。
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也是领克01销量下滑的原因之一。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领克01作为一款上市多年的车型,在技术和配置上已经略显落后。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更新换代,将很难保持竞争力。
从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国产SUV的崛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即使拥有不错的产品力,也未必能够获得市场的认可。品牌力、定价策略、市场营销等因素,都会对产品的销量产生重要影响。
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中国SUV市场累计销量达到895.9万辆,同比增长8.4%。其中,自主品牌SUV销量占比达到54.5%,高于合资品牌。这说明,自主品牌SUV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提升,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国产汽车的崛起之路,注定充满挑战。实力与认可的博弈,将持续上演。只有那些真正用心造车,不断提升产品力和品牌力的企业,才能最终赢得市场的认可,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像CS95这类车型,如果能针对市场痛点进行改进,重新设计外观迎合当下审美,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动力总成和燃油经济性,并辅以精准的市场营销策略,或许还有机会重新赢得消费者的关注。 这也是所有在市场竞争中面临困境的国产SUV需要思考的问题。 只有不断进化,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