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宫女的数量大致有多少,入宫之后又是如何区分等级的?

碧海蒼山玉宇 2025-04-15 14:15:26

在封建王朝体系中,太监与宫女承担着侍奉皇室之责,堪称皇室的侍从群体。于诸多朝代,太监及宫女的数量往往极为庞大。然而,清朝却是个中异数。在这一时期,太监与宫女的数量大体维持在满足皇室基本需求的状态,依据官方文献记载,此情形被表述为“数量降至最低限度”。

御史此前曾撰写诸多有关清代太监之文章。而在本期,着重与各位分享关于清代宫女的内容。鉴于众多读者对清代宫女情况或许尚缺乏深入认知,因此,御史将从数量、出身及等级这三个维度展开阐述。

【一、清代宫女的数量】

在明代,宫廷之中宫女规模极为可观。据相关史料所载,“明季宫女至九千人,内监至十万人”。如此庞大的宫女数量,无疑给内廷财政带来了沉重负荷。正是基于这一状况,当时便有“日有饿死者”的说法流传。

清朝定鼎中原之后,以明朝为鉴,于顺治初期便制定并施行相应举措。明确限定内廷宫女员额不得逾五百之数。据诸多史料记载,终清一代,内廷宫女数量始终未突破此上限,且不乏远低于该数额之情形。

在康熙一朝,宫廷之中太监与宫女的总数尚不足五百人。其中,宫女数量仅为一百三十余人。彼时,朝臣于论及宫廷宫女数量时曾这般评述:“此数量堪称至寡,非但三代以降所未见,即便追溯至三代之前,亦未曾有如此情形。”

乾隆一朝,国力臻于鼎盛。然而,乾隆帝并未对宫廷宫女规模予以拓展。据其在上谕中明确宣示,内廷之中,含皇子乳母在内,宫女总数尚不及二百人,仅较康熙年间稍有增加。

在清朝历史进程中,道光、咸丰与同治三朝,堪称清代宫廷宫女使用数量处于低谷的阶段。道光皇帝秉持崇俭理念,对后宫妃嫔的宫女配置进行了大幅度缩减。据相关史料记载,整个道光一朝,于宫中承担服役职责的宫女数量仅为二十二名,此情形打破了历代以来的既有记录,成为清代宫廷规制演变中的一个显著特征。

在咸丰与同治两朝,鉴于后宫妃嫔规模有限,故而对宫女的整体需求亦相对较少。据相关记载,咸丰朝时,宫廷所役使的宫女数量为五十二人;至同治朝,这一数字降至二十六人。回溯道光、咸丰、同治三朝,三朝累计所用宫女总数仅为一百人。

【二、宫女的出身问题】

在清代之前,宫女的出身大多较为卑微。其来源途径多样,有的源自民间采选,有的是因罪被籍没入官,还有的是以俘虏身份进入宫廷。而清朝时期,宫女来源呈现单一性,皆为内务府包衣。所谓内务府包衣,从专业角度而言,是服务于皇室的特殊群体。虽名义上隶属于皇室臣仆之列,但实际上,他们与皇室之间维系着深厚的私人情感纽带,在政治层面,其地位并非低下。

雍正登基之后,颁布一道针对宫女出身的上谕。其明确规定,皇太后、皇后、妃、嫔以及贵人所役使之宫女,须从官员世家择选。此一规定,将服侍贵人及以上主位宫女的出身标准大幅提升,意味着这些宫女皆出身于官宦门第。

在清朝宫廷位阶体系中,贵人之下的答应与常在,因其位份相对低微,雍正帝于上谕中明确规定,挑选此二等级宫眷时,官员世家女子不在可选之列,仅能从拜唐阿及披甲人的家族中择取。这意味着,即便是宫廷中品级最低的宫女,亦皆出身于普通八旗或包衣家庭。

在清代,宫女多出身于具有一定门第的家庭,这使得她们与主子间的关系并非单纯的主奴从属。基于当时的宫廷规制,若宫女出现过失,主子无权肆意打骂。一旦妃嫔违背此规,将会依规受到相应惩处。

以乾隆帝暮年最为宠溺的十公主,即和孝固伦公主之生母惇妃为例,其曾因施以暴力致使宫女丧命,进而遭受惩处。此事件彰显出,在清代宫廷体系中,宫女并非如太监般地位卑下,而是具备一定程度的人格尊严与地位。

【三、宫女的等级问题】

在清代宫廷宦官体系中,太监的等级架构呈现出严格的层级划分。自高位至低位,依次设有大总管、总管、副总管等职位,此外还包括众多普通太监。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总管太监这一职位被赋予了明确的品级规制,其品级范围涵盖四品,以及五、六、七品。

清初顺治年间,朝廷曾意图参照明代旧制,于宫廷之中构建女官体系。然而,此项举措最终仅停留于规划层面,未能切实付诸实践。终清之世,宫中所有宫女均未被授予特定品级与顶戴,在这一方面,众人并无等级差异。

然而,虽无品级划分,却并非不存在等级差异。在众多官方文献记载里,针对宫女这一群体,是以“等”作为标准来界定其级别,具体涵盖头等、二等与三等。

在宫廷体系中,宫女依等级差异,所享待遇截然不同。头等宫女,通常乃主子极为青睐且高度信赖之人,她们于薪资待遇方面位居前列,所承担的职司亦相对较为轻省。

需明确的是,宫女等级的划定,与出身关联并不紧密。其等级判定,主要基于自身诸多条件。诸如容貌秀丽、技艺娴熟、行为得体,以及入宫时长等因素,均在考量范畴之内。

晚清时期,有位名为何荣儿的宫女,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慈禧太后身侧承担侍奉之责。之后,何荣儿撰写了一部回忆录。在此部回忆录中,对宫女的等级进行了细致划分,具体分为特特等、特等、上上等、上等以及下等。

在清宫宫女的等级体系中,特特等宫女位处顶端。白日里,她们专职侍奉慈禧太后的日常起居,诸如协助太后更衣、照料太后如厕等事宜;夜幕降临时,则负责为太后洗脚、沐浴、擦拭身体,并承担侍寝之责。与之相较,特等宫女的主要职责在于为慈禧太后值夜。这些宫女皆是历经长期且严格考察,深获慈禧太后的绝对信赖之人。

居于最高层级者,其职责为近身侍奉慈禧太后,负责敬呈烟草、茶水,以及在太后享用茶点之际悉心照料,此等人常伴慈禧太后左右,形影不离。

所谓上等,涵盖范畴颇为宽泛。但凡能够踏入慈禧太后寝宫——储秀宫之人,均被明确划归为上等之列。

所谓下等宫女,即未能跻身储秀宫之列者。她们主要承担诸如洒扫庭除、擦拭几案等最为繁重且污秽的劳作。

相较于对太监的管理,清代针对宫女的管控措施相对宽松,且并未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通常,新晋宫女入宫之际,会有一位“姑姑”引领其了解内廷环境,并传授宫廷礼仪以及诸如针线活等基础技艺。

需明确,宫女群体于宫廷环境中处于弱势地位,遭受一定程度的不平等待遇乃常见现象。特别是初入宫闱的宫女,常因反应迟缓、动作欠灵便、仪态欠庄重等缘由,招致宫中女官(俗称“姑姑”)的斥责。值得一提的是,清代施行宫女年满25岁即可出宫婚嫁的制度,相较明代,此制彰显出更为人性化的考量。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