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火箭发射失败后,竟主动启动自毁程序,调查原因让人意外

沧海阅览 2025-01-27 14:38:33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 沧海阅铭

编辑 | 沧海阅铭

“文内所有信息皆出自权威机构”

前言

2024年12月,被寄予厚望的中国商业航天任务——力箭一号遥六发射任务,不幸以失败告终。

这次任务原本计划将11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但遗憾的是,火箭发射至三级阶段时发生了技术故障,导致火箭姿态失稳,并启动了自主安全控制系统进行自毁。

经过调查,失败的原因让人感到意外,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火箭简介

2024年12月27日9时3分31秒,力箭一号遥六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发射。火箭在一、二级飞行阶段表现正常,一二级分离、二三级分离及整流罩分离均顺利完成。

然而,在三级发动机点火约3秒后,火箭的姿态控制出现了显著误差和振荡,导致火箭姿态失稳,最终箭上自主安全控制系统实施了自毁,发射任务失败。

此次遭遇失利的火箭——“力箭一号”是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抓总研制、中科宇航公司参与研制的四级全固体运载火箭。

该火箭总长30米,箭高30米,起飞重量135吨,起飞推力达到200吨,芯级直径为2.65米,首飞状态整流罩直径同样为2.65米。

其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的运载能力为1500公斤,采用的3.35米直径整流罩在中科宇航产业化基地智能制造厂房完成铆接、合罩以及喷涂,并直接交付应用总装。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中——力箭一号遥六运载火箭

截至2024年12月25日,力箭一号运载火箭发射已连续取得5次圆满成功,共将57颗卫星精准送入预定轨道,入轨载荷总质量超过5吨,发射成功率达到100%。

2024年11月,力箭一号遥六运载火箭在中科宇航产业化基地如期完成总装测试工作,并顺利通过出厂评审,于11月26日顺利出厂,定于12月下旬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执行“一箭11星”发射任务。

然而,在2024年12月27日的发射中,力箭一号遥六运载火箭遭遇了失利。

在前五次成功的前提之下,力箭一号为何会在第六次发射中遭遇失利呢?

失败原因

失利之后,中科宇航迅速成立了故障调查委员会,并召集了航天领域的资深专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此次失利的原因还是挺让人意外的。

通过遥测数据分析、地面试验仿真和故障排查,初步定位到本次失利的主要原因是三级伺服热电池在返工过程中遭受了外力损伤。

信息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中科宇航:力箭一号遥六运载火箭飞行试验发射任务失利--2024-12-27

这一损伤影响了电池在飞行过程中的正常运作,导致电池组未能正常输出,从而使得伺服机构未能按指令动作,最终造成火箭姿态失稳。

具体来说,外力对内部激活回路导线的损伤引起了飞行过程中的随机振动效应,最终导致疲劳性断裂。

这一系列问题引发了后续伺服机构未能按照指令正常动作,从而使得火箭姿态失稳,这还是挺令人意外的,因为之前从来没有发生过。

在2025年1月21日的调查结果审查会上,评审组一致认为问题定位准确且机理明晰,归零评审通过。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力箭一号遥六火箭发射任务失利

信息来源:中华网-力箭一号遥六火箭故障调查结果公布 查明原因并完成改进措施

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技术层面的失误,更深层次反映了在航天制造中对质量管控的不足。

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在过往的航天发射中,又发生过怎样的失败呢?

我国航天史中的失利与成长

回顾我国航天史,不难发现,航天发射并不是从未失败的,在失败中总结反思,

也是我们的发展路径。

1973年9月18日,风暴一号火箭仓促上马,地面试车期间多次出现电子设备问题,火箭在升空中无法分离,导致发射失败。

1992年12月21日长征二号E火箭发射澳星B2失利.火箭发射后47秒,托在火箭顶部的卫星发生爆炸,导致火箭任务失败。

2011年8月18日,火箭二级姿态失稳,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二号丙火箭发射实践十一号04星失败。

2024年7月,双曲线一号遥八火箭在发射过程中,第三级与第四级之间没有达到预定的飞行速度,导致搭载的三颗云遥一号卫星虽然分离成功,却未能进入轨道。

信息来源:搜狐网-中国火箭发射失败集锦:航天人在失败中成长

在不断的失利之中,中国航天人总结教训,再接再厉,航天事业稳步进步,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开始研制第一枚火箭以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程。

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并由杨利伟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中国人。

2011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并与神舟八号、九号、十号飞船进行了多次对接和交会。

2021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个空间站核心舱“天和号”,并与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二号、十三号载人飞船进行了对接和交会。

此外,在近年来,中国航天还成功发射了多颗导航卫星、通信卫星、气象卫星等,并在火星探测、月球探测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例如,“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进入火星轨道,并携带“祝融号”火星车进行巡视探测;“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实现了月球软着陆、巡视探测以及月球采样返回等任务。

信息来源: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从人造卫星的发射到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从月球探测到火星探测,中国航天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部分领跑的转变。

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中国航天人不断追求技术创新和管理精细化的结果。

结语

展望未来,中国航天事业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随着全球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中国航天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强与国际航天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航天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管理能力的提升,为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管理支持,以期促进航天事业不断发展。

0 阅读:20

沧海阅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