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俘虏孙殿英,突然想起他盗过慈禧墓,亲自带人砸开孙家墙

壹点料得 2025-04-24 17:25:07

孙殿英的崛起,正应了“乱世出枭雄”这句古语。短短几年间,他便招募一批亡命之徒,拉起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自称“护乡队”。

部队膨胀带来的粮饷压力、军中贪腐使他捉襟见肘,急需一场“快速回血”的行动。他听说清东陵地宫内藏有无数奇珍异宝,尤其是慈禧太后的陪葬极尽奢华,玉玺、金钗、夜明珠等不计其数。

对孙殿英而言,这不是一片圣地,而是一座沉睡的金库。

孙殿英的起点与成长

孙殿英,原名孙殿云,生于1889年,河南永城的一个贫困农家。彼时正处于清朝末期的动荡和民众疾苦之中。作为一个乡村贫民的孩子,孙殿英的早年生活充满了艰辛与不幸。

母亲在他年幼时便因病去世,父亲也因卷入了官司而被迫害致死。他的童年充满了饥饿与孤独,为了填饱肚子而与一些小混混结伴而行。

社会秩序的混乱与官民的冷漠,成了他成长过程中最深刻的记忆。

在地方官府治理鞭长莫及的民间灰色地带,他靠跑腿打杂起家,渐渐混进地方帮派。他通人情、懂手腕,颇有领导气质,不久便成了团伙的骨干。

军阀混战初期,秩序崩坏,社会动荡,一切规矩如同废纸。孙殿英看准机会,从小规模的走私、贩毒做起,逐渐积攒起一笔原始资本。他仗义疏财,笼络人心,不少混混愿意听他号令,在地方势力中初露锋芒。

1913年,孙殿英投靠了张治公,成为其部下之一。孙殿英并不满足于只做一个下属,他明白,只有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才能够拥有更多的自由和话语权。

他内心渴望的并非安稳的生活,而是一个能够自立门户、掌握更多权力的位置。借着贩卖毒品和走私的暴利,购入了大量的武器和弹药,迅速发展了自己的军队。

当他感到自己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实力与条件,开始考虑如何脱离张治公的控制,独立发展。在一次剿匪行动中,他主动献策配合上级围剿地方绿林,一战成名,被委以“旅长”虚衔,实则继续盘踞一方。

政治上,孙殿英极为圆滑,毫无立场可言。他的依附对象多次更换,既投靠过北洋军阀,也向国民党伸出橄榄枝。遇强则降,遇弱则夺,屡屡投机取巧,左右逢源,成为当时典型的“变色龙”军头。

此后几年,孙殿英如同其他的军阀一样,尝试着通过血腥手段、政治联姻、和敌对势力的联合等方式,逐渐收拾起自己的事业。他的手段越来越狠辣,逐渐积累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丰富的战斗经验,在一些地方战役中屡次获胜。

在这个兵荒马乱、秩序崩解的时代,他从社会底层一步步踩着混乱与贪婪攀爬而上,成为那个时代最具争议的枭雄之一。

盯上清东陵——慈禧墓的劫掠

1928年,孙殿英的势力已经逐渐扩展,军阀割据的局面令各地的权力纷争愈加复杂。在中国北方,许多地方都被各个军阀瓜分,孙殿英所领导的部队也崭露头角。

但他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资金的匮乏。

要维持军队的运转与扩张,依靠常规的军费与财政支持远远不够。为了填补自己的财力空缺,孙殿英的眼光迅速转向了清东陵。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是清朝皇帝的皇家陵园,内中葬有乾隆帝、慈禧太后等一代帝王。

对于孙殿英来说,清东陵所拥有的无尽财富与珍宝,是他能够实现更大野心的关键。

清东陵长期以来便是盗墓者觊觎的目标,但由于陵墓本身机关重重、守卫严密,尽管经过多次盗掘,但宝物未能被取走。

孙殿英先以“军事演习”为由,调兵驻扎东陵周边,封锁山口道路,禁止一切外人靠近。

数日后,大批工兵与随军盗墓者趁夜潜入地宫外围。

陵寝结构坚固,历经百年未动,但这群携带炸药而来的军人显然并无敬畏之心。炸药轰然引爆,陵门被撕裂,烟尘未散,宝藏已现。

孙殿英亲自督阵,命令部队小心拆解墓中构件,务求“完整取宝”。

在慈禧太后的棺椁被撬开之后,守陵人听说太后尸体“面容如生,肌肤尚存弹性”,但数小时后便因阳气侵蚀而迅速腐烂。

有人甚至言之凿凿称,慈禧口中那颗传说中的夜明珠被取走后,她口中立时冒出黑血——真假难辨,但已足够成为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孙殿英并未止步于慈禧,他命人接着撬开乾隆皇帝的裕陵。乾隆一生雅好书画,其随葬品中不乏名家真迹与历代珍宝,珍玩琳琅,卷轴堆叠如山。数十箱宝物连夜打包,用军车秘密运出,散落各地,数不清的历史文物从此流失。

事发之后,东陵守卫无力阻止,只得将情报层层上报。社会各界哗然,京津士绅群起抗议,满清遗族联名上书痛斥“刽子手之行”。有人呼吁追责,有人高举“亡国之辱未雪,祖陵又遭荼毒”的口号,民愤滔天。

那一夜的爆炸声,炸碎的不只是百年古墓的石门,更是一个时代残余的体面。而孙殿英,靠一夜劫掠,腰缠万贯、声名大噪,从“草莽军阀”跃升为“聪明枭雄”。

孙殿英的政治交易

从清东陵带回来不久,孙殿英就意识到,单凭自己手中的这点财力是无法与其他军阀势力抗衡的。

在这个混乱的时代,军阀之间的博弈早已不仅依靠武力,更多的是靠政治交易与相互拉拢。在孙殿英的眼中,国民党的高层无疑是他最理想的合作对象。

国民政府虽然看似已经掌控了中央政权,但在这片土地上,地方军阀依旧拥有极大的话语权,尤其是在资金和军队的支持上,国民党显然不能缺少地方势力的支持。

孙殿英决定通过自己的珍宝,与国民党高层展开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交易。

孙殿英的第一步,便是将那些珍贵的物品送到国民党高层,尤其是与蒋介石关系密切的人手中。他精心挑选了慈禧太后的翡翠白菜、夜明珠等稀世珍宝,通过中间人送到了蒋介石、戴笠等人手中,这些珍贵的物品无疑是对他们个人欲望的最大满足。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国民党高层都被孙殿英送来的珍宝所吸引,纷纷表示感激,并答应对他的行动提供必要的保护与支持。

礼到之处,舆论渐息,追责声转为缄默。东陵大案,竟就此不了了之。

孙殿英靠一掘东陵声名大噪,亦因此名列众多军阀中最具“胆识”者之列。但风光背后,实则暗流汹涌。他虽以珍宝收买权贵,暂时躲过一劫,然而“盗陵军阀”之名如影随形,既为富贵所忌,又为正统所耻。

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族大义席卷神州,但在这关键时刻,孙殿英的“抗战”却如其一生行事般暧昧模糊。他曾在河南率兵对日作战,但动作迟缓、战果平平。日方攻势猛烈时,他往往选择“战略退却”,甚至默许日本势力通过自己的辖区以换取军队保存。

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与中共势力崛起,国共两党对汉奸问题日益重视。孙殿英的历史开始被重新审视,曾经的“曲线抗战”渐被看作“暗投敌寇”。他急忙为自己洗白,组织所谓“抗日自卫团”,开会演讲,高呼“保家卫国”,试图重塑忠义之名。

孙殿英的末路与珍宝的下落

抗战胜利后,孙殿英趁乱转战中原,意图再度扩张势力,打出“恢复秩序”的旗号自立为政。

国共内战全面爆发,人民军队节节胜利,孙部节节败退。他仍未认清大势,固守豫北一隅,幻想再度依附旧势力求存。1947年冬,他在汤阴一带被我军包围,顽抗三日终被擒获。

孙殿英被押至解放军中将韦杰面前,起初仍妄图以旧日情分自救,但在民族大义面前,他好话就算说破天,又有什么用?

孙殿英兵败被俘后,虽然其人已锒铛入狱,但围绕他的一切,尤其是那批掠自清东陵、下落不明的珍宝,仍然牵动人心。韦杰将军一直未曾放下对这一问题的追查。

随着审讯的深入,一些旧部供出线索,称孙曾在驻河南汤阴期间,命亲信日夜修缮宅邸,一处高墙围院的民宅,似乎藏有“不可示人之物”。韦杰得知后,决定亲自带队前往搜查。

韦杰绕行屋舍,目光在一处西厢房的墙面前忽然停住。他缓步走近,轻敲墙体,只听“空空”作响——墙中无实。他神色一凛,立刻命士兵取来铁锤斧具,开始破墙。

众人持火把照进,只见其中赫然是一间暗藏密室——四面砖砌,通风封闭,内部堆满大小箱匣,整齐有序。

士兵鱼贯而入,打开箱盖,顿时金光闪闪,珠玉璀璨。翡翠手镯、金丝玉冠、镶宝金器、书画卷轴,一应俱全。韦杰沉默片刻,目光沉沉,将手中珠宝缓缓放下,低声道:“国之物,当归国。”

此事迅即上报中央,相关文物连夜封存,运往北平文物总署处理。专家鉴定后发现,多件藏品与清宫旧账、东陵出土器物完全吻合,确证其为被盗文物。

中央随即发表通告,称“孙殿英所掠珍宝部分已悉数追回,归国家所有”。这一消息迅速传遍全国,引发热议。有人拍手称快,有人感慨万千,但无不惊叹于这场历时20年的寻宝与回收之战终于落幕。

1950年,孙殿英在狱中积劳成疾,加之精神重压,于阴冷牢房中凄然病逝。

无送葬、无悼词,尸骨草草入殓。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