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肥在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支撑作用。我国南方稻田冬闲面积约2亿亩,光、热、水、土等资源浪费巨大。利用冬闲田发展绿肥,不仅可以减少资源浪费,也能发挥绿肥的综合效应。如何处理水稻收割后的大量稻草也是普遍难题。晚稻及一季稻收割后的稻草多弃之不管、待第二年翻压还田,甚至采用焚烧等方式加以处理。
稻田冬绿肥生产时间是每年10月,与晚稻及一季稻收割时间相近;绿肥翻压时间也与稻草翻压时间一致。稻草碳氮比过大,冬绿肥鲜草碳氮比过小,单独还田利用难以协调土壤培肥和当季养分供应矛盾。针对中、晚稻草和冬绿肥在稻田能够共存的特点,南方稻区多家科研机构联合开展了豆科绿肥-稻草联合还田下的绿肥生产、土壤培肥和水稻养分管理等研究,研发出“南方稻田豆科绿肥与稻草联合利用养地减肥技术”。

本技术实现了稻草还田、绿肥生产互济共赢,高效培肥、供肥、节肥,提升稻田生产能力,提质增效作用明显。
改善绿肥生长环境。稻草高留茬还田后,为绿肥生长提供更好微环境。前期保障绿肥出苗、成苗,后期保障绿肥越冬。以紫云英为例,绿肥出苗率提升25%以上,保苗率提高22%以上。
促进稻草快速腐解。绿肥生长后期,能很好将稻草覆盖,为稻草腐解创造更适宜的温湿度条件,稻草腐解率及还田效果明显改善。联合利用下的混合物完全腐解时间比绿肥、稻草单独还田减少50天以上。
提升耕地土壤质量。5年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绿肥稻草联合还田,与稻草还田相比,土壤有机质、活性碳、全氮、无机氮、有效磷、有效钾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有显著增加,其中土壤有机质增加3.68g/kg。
减少化学肥料投入。多年多点联合监测试验证明,应用本技术,早、中稻可节省氮肥不低于30%,部分地区可达到60%;以绿肥为唯一肥源,可以基本满足水稻有机生产较高产量的养分需求。氮素利用效率(NUE)提高4%~12%,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7%~10%。
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联合利用豆科绿肥后,在等量碳投入条件下,联合利用豆科绿肥后,相比单独稻草还田,温室气体甲烷的排放量两年平均减少11.6%。
实现水稻提质增产。本技术可使稻田生产更加清洁、产出更加持续稳定,可保障水稻产量、减少化肥投入、阻控养分流失,农田生产更加清洁、稻米更加健康。能够为社会提供差异化的优质稻米需求,可以发挥“绿肥+”清洁产业机制效应,提升稻米产业价值,助力乡村振兴。通过培肥土壤,稻田生产更加持续稳定,藏粮于技、藏粮于地作用明显。

中、晚稻采用机械化收割、收割留茬高度30cm左右、视水稻株高尽量更高。收割后的稻草尽量散开,堆积厚度不要超过2cm。
冬绿肥种植在水稻收割前15~20天撒播绿肥,亦可在水稻收割后择时撒播(河南等单季稻北缘区不迟于10月上旬为宜,其他地区自北向南可逐渐延后)。绿肥播种量,一般用紫云英2kg/亩,排水较好的稻田也可用毛叶苕子3~4kg/亩或箭筈豌豆8~10kg/亩。
绿肥管理绿肥播种后,要根据田块大小,及时开围沟或中沟排水,沟宽、深各15~20cm,沟间距5~8m,做到沟沟相通、连通排水口,做到能灌能排。
稻草与绿肥共同翻压早(中)稻栽插前5~15天翻压,干耕湿沤,机械翻压稻草与绿肥,2~3天后灌水沤田,7~10天后施肥整田。翻压前最好撒施石灰40~50kg/亩。
水稻化肥减施措施翻压绿肥稻草田块,应减少化肥使用量,避免化肥过量导致水稻减产。绿肥长势较好的地块(鲜草量2000kg/亩左右),当季早(中)稻一般减氮30%~40%。也可根据紫云英翻压量,按1000kg/亩的绿肥鲜草减施氮肥10%~15%。磷钾肥一次性基施,氮肥按照基:蘖:穗=3:4:3或5:5:0方式施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