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北部春播区
(一)选择良种。本区主要包括内蒙古、河北、山西冷凉地区等,藜麦良种选择应依据以下原则:充分利用通过审(认)定、登记、评价并符合市场需求的品种,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能够充分利用光热条件,保证安全成熟和高产的地方性品种。肥水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地区应选用抗倒、增产潜力大的高产品种,旱薄地区应选用耐旱、耐瘠薄能力强、稳产性好的品种,机械化水平较高地区应选择株型紧凑、抗倒、耐密的品种,饲用应选择生物产量高、抗逆性强、皂苷含量低的品种。

(二)整地施肥。藜麦出苗对水分依赖较大,应做好播前灌溉,无灌溉条件的地区需根据墒情或遇雨抢墒播种。按照“齐、平、松、碎、净、墒”整地原则,于秋季前茬作物收获后或土壤融冻交替的春季翻耕20-40厘米。藜麦不耐除草剂,若前茬作物若施用除草剂,需加大翻耕深度。结合整地,施足底肥,有条件的可在翻地前每亩施腐熟农家肥2-3吨或者腐熟牛羊粪800-1000公斤,尿素10-20公斤,磷酸二铵10-20公斤,硫酸钾3-5公斤或亩施复合肥10-25公斤。也可根据测土配方精准施肥。

(三)适期播种。藜麦不宜重茬种植,可与马铃薯、燕麦、大麦、蚕豆、苜蓿、向日葵、油菜等作物轮作。依据栽培方式、区域气候、机械化水平等要素,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 5℃ 以上时择期播种(一般为4月上旬至6月中下旬),花期和成熟期尽量避开雨季。播种方式可采用露地穴播、条播或覆膜穴播等方式进行。一般播种行距30-60厘米,株距10-20厘米为宜,播种深度1-3厘米,做到“下种均匀,镇压确实”,避免浮籽。在确保种子活力较高的前提下,条播每亩播种量一般为0.15-0.4公斤,穴播每穴4-6粒。幼苗出土后,及时查苗补缺。粮用藜麦每亩定苗一般4000-12000株(依据品种、株型和土壤水肥条件调整),饲用藜麦适当增加密度,一般每亩定苗12000-18000株。

(四)加强田管。中耕除草:目前藜麦没有专用除草剂,人工或机械除草为主。建议中耕培土2-3 次,中耕深度以松土而不损伤根系为原则,在苗期(5-6叶或株高10-20厘米)时进行第1次除草松土,初花期(株高40厘米左右)时进行第2次中耕除草,第3次中耕除草根据藜麦生长和杂草情况灵活实行。覆膜栽培按照上述时期清理膜间与穴孔中的杂草。
水肥调控:为确保藜麦高产,可在初花期进行叶面追肥,建议每亩50克硼肥+100克磷酸二氢钾兑水喷施,防止藜麦“花而不实”,叶面施肥宜淡不宜浓。全生育期浇水次数及每次浇水量依据土壤墒情和降雨确定,现蕾期与开花期对土壤水分反应敏感,后期灌水要尽量避开大风天气,以减少因灌水引起的倒伏。
病虫防治:坚持“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重点防治霜霉病、叶斑病、根(茎)腐病、跳甲、蝽象、草地螟、斑蝥、蚜虫、蛴螬、蝼蛄、地老虎、根蛆、筒喙象等常见病虫害。选择抗病品种,播种前可进行种子消毒处理,土传病害或地下害虫频发的地区进行种子包衣。
(五)适时收获。藜麦种子活性强,未及时收获籽粒遭遇连降雨极易穗发芽降低品质。当植株叶片变黄或变红,叶片大多脱落,茎秆开始变干,种子进入蜡熟期时,应及时收获。为保证藜麦品质,收获前须将病穗、杂株去掉,收割后及时拉运摊晒,防霉烂、防变质,可人工收割或采用联合收割机机械收获,脱粒后及时晾晒或烘干。

二、西部春播区
(一)选择良种。本区主要包括青海、甘肃、新疆等省(区),可选择豆类(蚕豆、豌豆)、马铃薯、大麦、玉米、小麦、油菜等前茬,避免连作。由于该区海拔较高、温差较大,多表现干旱、冷凉、少雨,应选择适宜当地气候生态条件的优良品种,避免未经试验试种的跨区引种。具体可参照北部春播区。
(二)适期播种。结合藜麦品种熟性和自然气候特点等因素择期播种,适播期为地温稳定在10℃以上,一般为3月下旬至5月下旬,通常不能晚于6月中旬;也可根据当地情况进行复播,适播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中旬,选择早熟品种为宜。采用地膜覆盖的可适当早播。采用“干播湿出”的地块需抢时滴出苗水:播种后立即进行主管、副管、三通和毛管等地面滴灌系统的连接工作,做好地头毛管折套埋压处理,及时完成地面管道安装和滴水试压,做到毛管无喷漏,连接处无渗漏,主副管无泄漏和压力指标稳定。在播后48小时内滴出苗水,滴水量30-35方/亩,盐碱地块同时加滴腐殖酸液肥或盐碱改良剂,3-5天后视墒情可补滴水一次,以保出全苗。
(三)田间管理。确保播前土壤墒情利于种子发芽,播种后适当镇压,幼苗出土后,要及时查苗补缺,若缺苗要及时补种,缺苗处补苗后及时浇水(或雨后补播)。对于海拔较高地区,可采用地膜覆盖种植,选用黑色地膜为宜。滴灌条件下,根据长势适时滴水追肥。
其他栽培管理措施参考北部春播区。

三、南部春/秋播区
(一)选择良种。本区包括云南、四川等省(区),多呈现立体气候特征,总体表现为纬度较低、光照充足。应因地制宜科学选种,选择抗倒伏、中早熟和抗穗发芽的红藜、黑藜、白藜等经济效益较高品种,由于该地区条件多变,避免未经试验试种的跨区引种。具体可参照北部春播区。
(二)适期播种。可依据本地气候特点适期播种,建议避开高温季节,将开花期、成熟期与当地雨季错开。云南根据藜麦品种生育期和海拔确定播种期,海拔2500米以上区域一般5月底、6月初播种;海拔1800—2300米区域一般7月中下旬、8月初播种;海拔1500米以下、光热条件好、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可延迟至10月播种,适当增加播种量。四川干热河谷等季节性降雨频发地区,春播可2月中下旬至3月上旬,秋播可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宜灵活选择不同熟期品种,使成熟期避开雨季;其他地区根据海拔高度和作物茬口合理安排播种,海拔高于2800米区域,可在3—4月雪融后进行播种,宜选择中、早熟品种;海拔1500—2800米区域,一般3月下旬至5月中旬播种,成熟期在10月下霜之前;海拔1500米以下区域,一般2月中旬至4月上旬播种为宜。
(三)适时收获。当植株叶片变黄变红,叶片大多脱落,茎秆开始变干,种子进入蜡熟期时即可进行收获。收获时间宜选择清晨进行,减少籽粒脱落损失。
其他栽培与管理措施参考北部春播区。

四、黄淮海及长江中下游平原春播区
(一)轮作倒茬。可与水稻、大豆、大麦、玉米、苜蓿等作物轮作。藜麦忌渍,宜选择地势高爽、排水通畅的田块,在强降雨天气确保即降即排。在盐碱地种植时宜选择平均盐分浓度5‰以下的地块。
(二)良种选择。本区包括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安徽等省(市)平原地区,粮用应选择生育期在115天以内、株高160cm以下的品种;饲用应选择生物产量高、抗逆性较强的品种。引进品种应遵循先试种后推广的原则。东部滨海盐碱地宜选择耐盐能力强的新品种。
(三)适期播种。根据气候条件和土壤墒情提早播种,确保花期和成熟期尽量避开雨季。江淮地区春季栽培一般为2月中旬至3月上旬,不得迟于3月15日。长江以南区域需提早3-5天播种。推荐宽窄行种植。播后适当镇压。
(四)田间管理。播前土壤墒情对藜麦出苗、齐苗率影响较大,应根据墒情或雨后抢播,极端干旱年份需提前灌溉补墒。现蕾期与开花期对土壤水分反应敏感,需及时排涝降渍。对盐碱地块,播种后根据田间水利设施情况,以“十”字型大纵沟为主,配套小排水沟,构建良好的排水体系,利用降雨充沛的自然条件,实现洗盐、降盐、排盐,减轻盐害,有条件区域可使用土壤改良剂。
(五)适时收获。种子进入蜡熟期时,及时收获,通常抢在6月中旬左右完成收获。
其他栽培与管理措施参考北部春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