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人的朋友圈和小区群里,总有人在聊同一件事:“你听说了吗?南京东路上的永安百货要改造啦!”这个开了一百多年、陪几代上海人逛过街、买过嫁妆、打过卡的“老地标”,这次真的要“变脸”了?
消息一出来,有人翻出压箱底的老照片——照片里的永安百货还是记忆里的模样,外墙的浮雕、转角的橱窗,连当年和爸妈第一次来买新衣服的细节都鲜活起来;也有人搓着手期待:“老商场要是能变个样,以后周末又多了个好去处!”
从“四大百货”到“改造名单”:老永安为何要“动刀”?永安百货的故事,得从“中华商业第一街”南京东路说起。
早在上世纪初,它就和先施、新新、大新并称“四大百货”,是上海商业文明的“活化石”。
那时候,上海人以能逛永安为荣——买进口香水要去它家的“环球货栈”,看最新款旗袍得挤在三楼的时装部,连电梯都是全上海头一批装的。
哪怕到了21世纪,很多老克勒还是习惯说:“买衬衫,还是去永安挑料子实在。”
但这几年,老永安的“吃力”也藏不住了。
年轻人说:“商场里都是传统品牌,逛两圈就腻了,不如去新商场看展览、喝咖啡。”商户也犯难:“租金不低,客流却一年比一年少,有的品牌都考虑撤柜了。” 这不是永安一家的问题。
数据最诚实——去年上海完成40个集中式商业设施新建和改造项目,建筑面积197万平方米;今年更要推出46个项目,涉及面积331.5万平方米,几乎是去年的1.7倍。
市商务委主任朱民在“民生访谈”里说得直白:“现在的商场不能光是卖东西,得有活动空间、文化味儿,得让年轻人愿意来‘打卡’,让老顾客找到新惊喜。”
“修旧如旧”+“天翻地覆”:老商场要怎么“重生”?这次改造,永安百货的“底线”很明确:外立面必须“修旧如旧”。
那些刻着历史的浮雕、老上海风格的拱窗,只会更精致,不会变样——毕竟它不只是一个商场,更是南京东路的“记忆坐标”。
但“里子”要彻底翻新:国际高端精品酒店要搬进来,以后外地朋友来玩,说不定能住在永安百货里,推窗就是南京路的灯火;文化艺术空间要支棱起来,可能今天是老上海风情展,明天就有青年艺术家的装置艺术;最让人期待的是“沉浸式文旅体验场所”——说不定逛着逛着,就能“穿越”回1930年代的永安,看一场老电影里的百货公司故事?
这种“外守历史、内创体验”的改造思路,上海早有成功案例。

比如妇女用品商店改造成LADY淮海,保留了老建筑的韵味,却塞进了买手店、艺术展、网红咖啡馆,现在成了年轻人的“出片圣地”;第一八佰伴的“大弯壁”改造,恢复了十二生肖浮雕的老门洞,又加了金属艺术装置,去年改造后客流涨了30%。
百联股份的负责人说得实在:“老百货转型没有‘标准答案’,但得让老顾客看见‘熟悉的亲切’,让新顾客找到‘新鲜的理由’。”
老商场“重生”背后:上海在“下一盘大棋”永安百货的改造,其实是上海“商圈能级提升三年行动”的一环。
这个行动盯上了南京东路、淮海中路、豫园等6大重点商圈,目标就一个——把它们打造成“全球一流商圈”。
什么是“全球一流”?
不是楼更高、牌子更贵,而是能让人“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就像现在的张园,老石库门里开着国际大牌,转角就能喝到本帮甜酒酿咖啡,去年成了“上海最出片的地方”;西岸梦中心把美术馆、剧场、商场揉在一起,周末看展的、看戏的、吃饭的人挤成一团,这才是“商文旅体展”融合的样子。
对咱们普通老百姓来说,永安百货的“变脸”不只是多了个商场,更是城市在“长大”的证明。
就像住在附近的王阿姨说的:“我小时候跟着外婆来永安买头绳,后来带女儿来买结婚用的被面,现在孙子都要上小学了,要是能带着他在永安看展览、住酒店,这祖孙三代的回忆,就算‘续’上了。” 也有年轻人说得直接:“老商场要是能变潮,以后约会就不用跑太远,南京路从早逛到晚,够玩一整天!”
结语:老地标“重生”,是告别更是重逢有人担心:“改造后会不会变‘网红’,没了老味道?”但看看那些成功改造的案例就知道——保留历史不是“冻住时间”,而是让老建筑“活”起来。
永安百货的外墙会更干净,浮雕会更清晰,因为“修旧如旧”是对历史的尊重;它的内部会更热闹,有酒店、有展览、有新品牌,因为“创新求变”是对未来的拥抱。
就像南京东路上的梧桐,每年秋天落叶,春天又发新芽。
老永安的“变脸”,何尝不是另一种“落叶归根”?
它放下的是过时的业态,留住的是城市的记忆;它迎来的是新的活力,延续的是“中华商业第一街”的传奇。
下次路过南京东路,说不定就能看到永安百货的围挡上写着“改造进行中”——别着急,等它“再年轻一次”,我们一起去逛新永安,讲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