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刘伯承那就不得不讲陈毅,1972年1月6日陈毅元帅病逝时,双目失明的刘伯承元帅不顾家人劝阻也要前去送陈毅一程。当真实看到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的遗体时,刘伯承再也无法压抑自己悲痛的情绪,痛苦地表示自己离不开陈老总这根“拐杖”!
刘伯承和陈毅为何会有这么深的感情?陈毅又是如何成为刘伯承离不开的“拐杖”的呢?

1926年5月刘伯承在吴玉章等人的引导下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而努力,为了配合北伐战争,他们一行人在重庆刘伯承的家中商议酝酿顺泸起义,同样都是四川人的刘伯承和陈毅在许多事情的看法上都不谋而合。
这场起义由刘伯承担任总指挥而陈毅则是政治部主任,虽然后来起义失败,但这段并肩作战的经历也让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起义失败后两人为了革命事业各奔东西,几年后在党的示意安排下,两人在中央苏区重聚可惜这次同样没有共事多久,便再次因为中央的安排分开行动,刘伯承跟着大部队开始了艰苦的万里长征,而陈毅则是留在南方进行着凶险的游击战争。
后来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陈毅两人由于能力突出战绩亮眼,分别担任了中原和华东野战军司令员,这也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顶峰相见。

按理来说两人分别负责两个军区,之后应该也不会有更多密切交集,但命运似乎总是喜欢将刘伯承和陈毅两人捆绑到一起。1948年中原军区在经历了重建后有些不好管理,正是用人无门的时候刘伯承与邓小平不约而同的想起了陈毅。
经过深思熟虑后两人致电中央希望能够将陈毅调来中原军区帮忙,可是当时正是人才稀缺的时候华东野战军也不愿意放陈毅离开,粟裕更是表示华东离不开他们的陈军长!
中原军区目前的状况确实更需要用人,但是不顾华东的感受直接将陈毅调走也不合适,在经过了权衡利弊后中央最终决定调派陈毅来中原同时也保留他在华东的职务。不说是史无前例但一个陈毅让两个重点军区如此看重,足以看出陈毅的能力有多出众。

刘伯承自然也知道陈毅来中原工作有多不容易,因此在他还没到来之前刘伯承便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他郑重其事的向大家介绍了陈毅之前的种种履历,更是表示大家都应该向陈毅学习。
陈毅来到中原后辅佐刘邓两人工作,其实职务和工作他更多的都是在辅导两人,但刘伯承却公开表示陈毅是军委派来的代表,。在中原军区给了陈毅足够的支持和助力。
中原军区有了陈毅的加入自然是如虎添翼,遇到什么难题的时候三人总是有商有量,当然这也并不代表他们之间就没有分歧和矛盾。

刘伯承和陈毅虽然在很多事情上的观点都不谋而合两人也很是谦逊为对方考虑,但这份谦逊有时候也不一定都是好事。和陈毅共事的时间越久刘伯承就越肯定陈毅的能力,很多时候遇到一些难解的问题他都喜欢去询问陈毅的看法,甚至在去部队演讲的时候,他都希望陈毅先进行讲话。
被刘伯承架上去的陈毅十分不好意思,他谦逊地反问刘伯承究竟谁才是最高司令官?可每到这个时候刘伯承总会说陈毅是党的书记,他不先讲的话没人敢讲。
眼看着陈毅一直推辞刘伯承当然有办法,他直接号召大家鼓掌欢迎,面对这么多人的等待陈毅自然也不好一直拖延,当然陈毅本身脑子中也是有想法的,在进行发言的时候他每次都能直击要害,对之前的各种经历进行反思总结,并且充分肯定刘邓大军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可以说陈毅一到中原就直接加入了解放战争南线的协调和指挥中枢,他和邓刘两人的合作十分默契,在中央的指挥下,陈毅邓小平刘伯承三人组织华野中野两大军区取得了淮海战役等一系列战役的胜利。

在战争进行到白热化的时候作战室24小时都需要有人守着,最开始他们是三人轮流看守,但陈毅和邓小平考虑到刘伯承的年纪比较大,希望他可以多多休息,但刘伯承却不愿意“服老”,表示自己应该和他们一样,要“一视同仁”。
没有办法陈毅和邓小平只能劝说刘伯承要养精蓄锐,这样在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还能有一个人有不错的状态,最终刘伯承还是抵不住两人的劝说,结果就是平常由陈毅和邓小平轮流值班,有问题了再喊刘伯承起来共同商议。
种种事迹都表明陈毅在中野的重要性绝对不仅仅只是一个“二把手”,无论是在发言还是要事商讨上他总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且直击要害。

他的重要性当然不仅仅只体现在中原军区,当时中央将陈毅从华东调来中原的同时还保留饿了他在华东的职务,这也为之后中原与华东共同合作进行解放战争埋下了伏笔,正是有陈毅的存在,华野与中野的交流与配合才会如此顺利。
刘伯承在将“谁先讲”的权利交到陈毅手中的时候,也是对他能力和重要性的肯定。或许在很多时候领导之间“让话”是一种表面的客套和礼节,但刘伯承“让话”陈毅背后的意义绝对不是谦逊这么简单。
刘伯承的尊重不仅让大家意识到了陈毅的重要性,还间接的让军队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陈毅也没有辜负这份尊重和看重,他的讲话总是能够解决一些实质性问题。

陈毅和刘伯承的这段故事也让我们意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人和人之间的相处和交流需要尊重和沟通,各自礼让三分并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团队和整体先成功个人的成就才能被认可!
图片素材均来自网络,无不良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