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244:宁可错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斩草要除根

香薇看历史 2023-07-19 07:03:01

可略过原文,直接读解析和启发

第92卷 肃宗明皇帝下

太宁二年(甲申,公元三二四年)

本文重点:

原文:有司奏:“王彬等敦之亲族,皆当除名。”诏曰:“司徒导以大义灭亲,犹将百世宥之,况彬等皆公之近亲乎!”悉无所问。

王敦是王敦,王导是王导,王彬是王彬,不牵连,不连坐,办的漂亮!

原文:有诏:“王敦纲纪除名,参佐禁锢”温峤上疏曰:“王敦刚愎不仁,忍行杀戮,朝廷所不能制,骨肉所不能谏;处其朝者,恒惧危亡,故人士结舌,道路以目,诚贤人君子道穷数尽,遵养时晦之辰也。原其私心,岂遑晏处!如陆玩、刘胤、郭璞之徒常与臣言,备知之矣。必其赞导凶悖,自当正以典刑;如其枉陷坚党,谓宜施之宽贷。臣以玩等之诚,闻于圣听,当受同贼之责;苟默而不言,实负其心,惟陛下仁圣裁之!”郗鉴以为先王立君臣之教,贵于伏节死义。王敦佐吏,虽多逼迫,然进不能止其逆谋,退不能脱身远遁,准之前训,宜加义责。帝卒从峤议。

一、该如何处理王敦集团的骨干人员?这是一个问题!

在历代处理动乱事件的过程中,针对这种情况,一般有两种处理方式:

第一种,杀无赦。宁可错杀一千,绝不可使一人漏网。这种最常见,斩草除根是一条古训,如果斩草不除根,必留后患,贻害无穷。

第二种,只诛首恶,余则不问。只诛杀领头的,其他跟随者罢黜为平民,只要别再聚集闹事,那就回家种地去吧,永不录用为官。

第一种最常见,但凡朝局动荡不安的混乱年代,往往采取这种方式。

第二种也很多,基本上都是发生在朝局稳定的年代,为了展示朝廷或者皇帝的宽大,基本上都会这样处理。

针对王敦的骨干手下,皇帝有诏说要:

“王敦纲纪除名,参佐禁锢”

“纲纪”在此处的意思是指管理重要事务的人,也就是王敦最亲信的人。

王敦的骨干人员都要抓起来关押,或者说监禁。

二、温峤的看法

他的上疏说的非常漂亮,让我们深受感动,如果为官者都能向他这样体谅他人,人类社会该当是多么和谐!让我们看看他怎么说的:

首先、他说“王敦刚愎不仁,忍行杀戮,朝廷所不能制,骨肉所不能谏”

“刚愎”就是固执己见,不肯接受他人的意见。意思是王敦这个人非常强势,固执己见,稍有不如意就任意诛杀身边工作的人,朝廷都控制不住,亲如骨肉的王彬劝谏都谏止不住。

“处其朝者,恒惧危亡,故人士结舌,道路以目,诚贤人君子道穷数尽,遵养时晦之辰也。原其私心,岂遑晏处!如陆玩、刘胤、郭璞之徒常与臣言,备知之矣。”

“恒惧”是戒惧、恐惧的意思。“道穷数尽”形容无路可走,面临末日。“遵养时晦”形容暂时隐居,等待时机。“原”在此处是推求,追究的意思。“晏处”是安居,安处的意思。

此段意思就是在王敦身边的人员,长期处于恐惧的环境之下,所以人人闭口,不敢多言,走路都不敢抬头,贤人君子整日惶惶,犹如面临末日一般,他们除了退求自保之外别无选择。推究他们的内心,怎么可能安然处之,坦然的为王敦助纣为虐呢。因为陆玩、刘胤、郭璞他们经常跟我闲聊这些事,所以我知道的很清楚。

“必其赞导凶悖,自当正以典刑;如其枉陷坚党,谓宜施之宽贷。”

“赞导”是帮助,辅导的意思。“凶悖”是凶暴悖逆的意思。“枉陷”,意思是冤枉陷害、无故陷害、无辜而陷入。

此段的意思是,那些助纣为虐的凶暴之徒,自然应该明正典刑。如果是无辜而陷入,或者迫不得已沦为奸党的人,我觉得应该给予宽大处理。

“臣以玩等之诚,闻于圣听,当受同贼之责;苟默而不言,实负其心,惟陛下仁圣裁之!”

此段的意思是,臣(温峤)将陆玩等人的真实情况汇报给圣上,或许应该承受与贼人同流合污的罪责。但是如果我知道了而当做不知道,那就有愧于心,一切听从陛下的仁爱决断。

三、郗鉴的看法

先王(指以前的历朝历代的君主,不特指一个人)树立并教化君臣之间的规矩,就是为了让辅佐之臣在国家危难时能有尽节死义的忠诚。

王敦的属臣,虽然都迫于他的淫威,但是进不能规劝王敦改过自新,退不能脱离王敦的控制,归顺朝廷,根据以前历代的规矩,如此不忠于君主的行为,应该按君臣之礼责罚他们。

四、总结

温峤和郗鉴两人的看法,各有各的道理,看他们站在哪个角度。

站在忠君的角度,王敦的属臣忠于王敦,但是协助王敦背叛朝廷,这是对皇帝、对朝廷的不忠,他们是叛臣。

站在怀柔的角度,王敦的属臣也可以分分类,对于那些真正的罪大恶极的人,比如钱凤,那是一定要处理的。但是对于那些被胁迫进反叛队伍的人,如果他们没有在反叛的过程中造成太大的破坏,或者没有造成什么破坏,甚至有些是为平叛间接或者直接做出贡献的人,理应给予宽大处理。

郗鉴是维护君臣之间的秩序,礼教。而温峤是用“权变”的原则处理。具体该如何选择,只能根据当时的条件,做出对当时最为有利的处理。

当时正处于南北对峙的激烈对抗阶段,所有原晋朝的人都是应该团结的对象,王敦之乱打破了这个战略格局,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于是从“团结一切力量,组成抗胡统一战线,一致对外”的角度,皇帝司马绍选择了采取温峤的建议。

我认为这是正确的选择。

5 阅读: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