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天,我坐在街角的咖啡店里,喝着一杯樱花季特调,满眼都是粉色的樱花装饰,整个人仿佛置身于樱花盛放的东京街头。
然而今年,当我再一次走进同一家咖啡店时,那抹樱花粉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剩下普通的咖啡香气。
这让我不禁好奇,樱花味食品去哪儿了?
樱花限定:营销神话为何在今年失灵?
过去的春天,商场货架上总会早早摆满各类粉红色包装的樱花味食品,什么樱花味薯片、樱花味饼干、樱花味矿泉水等等,仿佛不推樱花限定就错过了春天的脉搏。
但今年,这个景象消失了。
零食大户们纷纷哑火,便利店里也难觅樱花味食品的身影。
那么,为什么今年樱花限定食品集体“消声匿迹”了?
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真香不再。
过去,人们趋之若鹜地购买樱花味食品,或许是被那一抹粉嫩色彩所吸引,但买回家后,却发现这些食品并没有预期中的美味,反而有点令人失望。
樱花本无味,樱花味食品从何而来?
其实,樱花本身是没有什么味道的。
上海辰山植物园曾做过科普,樱花的气味近乎于无,像是白纸上水痕划过一般。
因此,市面上的樱花味食品,所谓的“樱花味”,其实是通过人工调制的香精香料来实现的。
近年来,网络上也频频冒出各种关于樱花味食品的吐槽。
有人说,樱花味薯片吃起来像樱花饼干,有人说樱花味饮料喝起来像混合了多种口味不知所云的水果糖。
这些五花八门的“樱花味”,实际上是通过各种合成香料调配而成,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天然,甚至不统一。
食用香精香料的角色与樱花限定的现状食用香精香料在食品工业中有其重要的角色,不只是樱花味食品,包括我们常喝的草莓味牛奶、香蕉味糖果,都是通过合成香料来实现的。
食用香精有三种类别:天然香味物质、与天然香料同等香味的物质,以及人造香味物质。
由于樱花香气极淡,难以提炼,因此樱花味一般被归为后者。
在制作过程中,厂商们通过丁酸乙酯、丁酸戊酯、乙酸苄酯等成分调配出所谓的“樱花味”。
虽然这些香料对人体无害,但它们可能也让消费者觉得味道怪异、不统一。
于是,消费者们对这些人工合成的樱花味食品逐渐失去了兴趣和信任。
樱花限定产品是创新还是糊弄?
其实,不仅仅是味道上的问题,很多樱花限定食品事实上是靠“糊弄”来吸引买家的注意。
例如,某著名鸭脖品牌曾推出所谓的“樱花跳跳糖味鸭脖”,实际只是买鸭脖赠一包跳跳糖,两者合起来食用就称作“樱花限定”。
乐事薯片的芙蓉樱花虾味在“樱花”上下了很深的“引号”,实际上大多数吃法之下只剩下虾味。
在这些看似创新的背后,更多是商家试图通过流行的樱花概念吸引消费者眼球的投机取巧之举。
消费者逐渐意识到,这些所谓的创新,更多的是商家的一场哄骗游戏,也让樱花限定品失去了市场吸引力。
结尾:今年春天,樱花限定食品的大撤退,或许是消费者们终于“觉醒”了。
品尝食物,终究还是要回归味道本身,而不是被花哨的包装和概念所左右。
一款好的食品应该通过真实的美味打动人心,而不是靠一时的噱头吸引眼球。
樱花季节依旧充满诗意,但与其吃那些“花里胡哨”的樱花味食品,不如静下心来,走出家门,看看真实的樱花盛放。
或许,这才是享受春天的最好方式。
用心感受春意,用心去吃真正美味的食品,这才是我们应对春天最真挚的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