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2日,中汽研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中心新能源检验中心”)于上海正式发布我国首个汽车电磁防护技术验证体系EMTA(ElectromagneticSafetyTechnicalAssessment),该体系基于用户典型用车场景中的电磁兼容风险,重点开展辅助驾驶电磁安全、整车电磁安全和人体电磁健康三个方面的验证工作,从而有效验证辅助驾驶功能的可靠性,准确排查电磁干扰问题,并为座舱电磁安全提供专业评估。
直面电磁安全挑战:破解电磁安全“中国难题”
随着新能源汽车高压平台的大规模应用、智能座舱功能日益多元化以及L2级辅助驾驶技术的快速普及,汽车行业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旦电磁兼容失效,将可能导致车辆核心系统的连锁性故障,甚至引发整体功能的崩溃。
新能源汽车面临的电磁安全问题具有"难复现、难确诊、难治理、危害大"的典型特征,这一挑战在我国复杂的道路电磁环境下显得尤为突出。数据显示,当前行业通行的辐射抗扰度测试标准仅包含3种干扰信号类型,测试场强设定为30V/m,而《中国道路电磁环境工况》数据显示,我国存在超过100种复合电磁场景,平均场强达70V/m,峰值更可高达140V/m。这种标准要求与实际工况之间的显著差距导致车辆研发验证阶段存在明显的电磁安全风险盲区,许多潜在问题难以在前期被有效识别和预防,给新能源汽车的安全可靠性带来严峻挑战。从消费端来看,消费者在追求智能科技体验的同时,对车辆安全性能的关注度也显著提升。其中,电磁辐射安全已成为消费者重点考量的核心指标之一。市场调研数据显示,"汽车电磁辐射"相关话题的网络讨论热度居高不下,累计阅读量突破10亿人次,这一现象级关注度直观反映了公众对车载电磁环境安全性的普遍焦虑与深度关切。这种"辐射敏感"的消费心理,正在深刻影响着汽车市场的购买决策和品牌选择。
面对以上挑战,EMTA以“智慧·安全·健康”为核心理念,形成"EMTA·辅助驾驶电磁安全"、"EMTA·整车电磁畅行"、"EMTA·人体电磁健康"三位一体的技术架构,通过前沿技术的应用、独家数据的支撑、EMC风险的分析,更深入、更聚焦于电磁安全问题,构建覆盖辅助驾驶、整车电磁适应性及人体电磁健康的全域技术验证体系,旨在通过精准场景化测试,破解从技术研发到用户信任的链式难题,为车企提供从实验室到真实场景的闭环赋能。
技术突破:构建全场景电磁安全验证体系
“EMTA·辅助驾驶电磁安全”体系板块包括主动安全、泊车辅助及组合辅助驾驶功能的电磁安全验证。主动安全电磁安全验证依托辅助驾驶功能半实物激活测试技术,可在暗室内激活车辆ACC、AEB等功能进行安全验证。依托国内首创的外场验证体系和独有的实景测试场站资源,EMTA针对泊车辅助和组合辅助驾驶系统开展基于真实电磁环境的安全验证。这一验证方案突破了传统实验室测试的局限,通过在真实道路电磁场景下的系统性测试,实现对辅助驾驶功能电磁安全风险的精准评估。
"EMTA·整车电磁畅行"体系版块基于国内首创的"中国道路电磁环境工况库",构建了四大核心验证场景:典型故障场景——聚焦车辆电磁兼容事故高发工况;高强度复合场景——通过电磁信号特征建模生成的复杂干扰环境;高频用车场景——覆盖居民区、工业区、商业区等日常用车环境中的电磁风险点;极端自然场景——模拟雷电等恶劣天气下的电磁冲击。这一多维验证体系首次实现了从日常使用到极端环境的全场景电磁安全评估,为整车电磁兼容性提供了最接近真实道路的测试基准。
“EMTA·人体电磁健康”体系版块包括公众健康电磁防护验证和青少年视力防护验证。公众健康电磁防护验证针对普通人群和佩戴植入式医疗器械的电磁高敏感人群,通过测量车辆在静止、行驶、充放电状态下的磁场辐射值,进而评估车辆对人体的电磁辐射影响。青少年视力防护验证高度还原实际用车场景,可有效评估车内屏幕的蓝光辐射等级,为用眼健康提供指导。
赋能行业:从技术验证到生态共建
EMTA不仅为车企提供测试服务,更致力于构建电磁安全技术生态。目前,EMTA已积累覆盖95%以上新能源汽车的测试数据,并与多家头部车企达成战略合作。在B端,EMTA的技术验证能力为车企的创新研发提供了关键支撑,帮助提升产品可靠性和品牌竞争力;在C端,通过优化电磁兼容性能,显著提升了车辆使用稳定性,从而增强用户满意度和品牌忠诚度。这种双向赋能模式正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展望未来,EMTA将继续深化产学研合作,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工作,推动建立电磁安全技术创新平台。通过不断完善技术验证体系和服务能力,EMTA将为智能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专业支持,助力行业持续提升电磁安全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