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女性为了应对酷暑,想出了一个巧妙办法,既实用又能彰显魅力,堪称一大创举。但这个"法宝"传到皇帝耳中后,却让他勃然大怒,甚至下令全面禁止。这到底是什么神奇物件?为何后来的朝代都明令禁止使用呢?
古代没有空调降温,夏天照样热得让人受不了,太阳像火烤一样,才不管古人有没有高科技。为了对付酷暑,古人可没少动脑筋。有钱人家干脆盖起了避暑山庄,选在绿树成荫的山上,竹林松涛相伴,夏天过得那叫一个舒坦。
不过这种消暑方法只有有钱有势的人才能用得上。稍微普通点的做法是,选个靠近河流湖泊的地方,盖间通风凉爽的房子,再装个风车把水抽到屋顶。水蒸发时会带走热气,加上水边吹来的凉风,整个房子就像个天然空调一样凉快。
还有一种降温方法就是用冰块。古时候人们就很聪明,冬天会挖地窖存冰,等到夏天热的时候拿出来用,不仅可以给房间降温,还能喝到冰凉的饮料。
想要轻松避暑,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调整穿着。古时候人们穿得多,夏天也不例外。比如先秦时期,人们会用透气的葛布做衣服;后来有了更轻薄的纱衣。唐朝还有一种叫裲裆的衣服,有点像现在的背心,不过它比较厚,而且女孩子穿起来不太好看。
唐代女性为了应对炎热天气,想出了一种巧妙的办法,创造出了类似现在低胸装的服饰。这种装扮在当今社会随处可见,但在古代却是破天荒的创新。那么,唐代的这种露胸服饰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唐朝仕女画里常出现这种服饰,类似于今天的晚装款式。上衣领口开得很低,能露出胸前大片肌肤,手臂和背部也基本是光着的,但外面会披一件薄纱,给人一种似露非露的神秘美感。
唐代诗人曾写道:"素胸如残雪未消,轻罗透映。"这句诗描绘了唐代女性的穿着特点:上半身像冬日未化的白雪,下半身则是用丝带系住的长裙。为了让双腿显得修长,她们常常把裙子提到腋下。当时最流行的裙色是红色,因此这种裙子被称为"石榴裙",而"拜倒在石榴裙下"这个说法也正是由此而来。
这种露肩装放在今天可能很普通,但对古代人来说,他们平时得穿好几层衣服,这种装扮既凉快又能展现女性身材的曲线美,所以在唐朝特别受欢迎,杨贵妃也常常这么打扮。
安禄山为了讨好唐玄宗,认了杨玉环做干娘。有一次,杨玉环给这个干儿子洗澡,安禄山看到眼前的美人,一时没控制住,露出了本性,竟然伸手摸了杨玉环的胸口,还留下了痕迹。事后,他还得意地对别人说,那感觉就像塞外的酥油一样滑腻。
杨玉环一时不知如何解释,便剪下一块锦缎遮在胸前,告诉唐玄宗这叫“诃子”。后来这种诃子逐渐发展成抹胸和肚兜。虽然唐朝女子首创了袒胸装,但这衣服不是谁都能穿,也不是什么场合都适合穿。
唐代社会风气虽然比较宽松,但毕竟还是封建时代。当时流行的袒胸装虽然清凉舒适,但普通老百姓是不能穿的。这种衣服主要是官员家中的女眷在正式宴会上穿着,青楼女子也会这样打扮,为的是吸引更多客人。皇宫里的宫女们同样会穿这种袒胸装。
白居易曾写过一句诗:"脸如荷花胸似雪",描绘的就是宫女穿着低胸服饰的模样。到了宋代,虽然也有人把内衣穿在外面,但都会配上外衣和长裙,不会像唐朝那样露出肩膀和后背。这种打扮虽然比不上唐代大胆,但在那个年代已经算是相当前卫了。
宋朝之后,明清时期理学盛行,女子的名节被视为比生命还重要。即便那种袒胸装既凉快又好看,也没人敢穿。那时候,要是被人看到背部,几乎和失身没什么两样。所以唐代的袒胸装基本上就被禁了。那么,中国古代那么多朝代,为什么偏偏唐朝这么开放呢?
唐朝时期国家强盛,经济发达,这为女性追求时尚提供了条件。当时社会民族融合,各族和睦相处,不同文化相互交流,服装风格也因此彼此借鉴,形成了独特的服饰文化。
唐朝首都长安是全球最大的都市,堪称亚洲的经济文化枢纽,与唐朝有往来的国家多达七十多个,各国服饰汇聚于此,使长安成为时尚之都。统治者提倡包容开放,造就了空前繁荣的唐朝盛世,这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中独一无二的辉煌景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女子穿着露胸装又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