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阀混战时宋哲元为什么在凤翔县杀光数千战俘?

明星大都会会 2025-04-21 11:26:33

宋哲元在凤翔大规模处决党玉琨的俘虏,目的很简单:震慑对手,树立权威。当时西北地区风气粗犷,这种公开处决和报复行为并不罕见。党玉琨原本是陕西一带的土匪,后来投靠靖国军首领郭坚,摇身一变成了地方军阀,掌控几个县的地盘,俨然是个土霸王。宋哲元采取这种极端手段,无非是想通过血腥镇压来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

1921年,冯玉祥率领西北军进入陕西,毫不留情地处决了郭坚。面对首领被杀的局面,党玉琨感到极度恐慌,随即带领手下逃往醴泉县,到了1926年,他又趁机占据了凤翔。党玉琨并非善类,他手下的七八千人既像土匪又像正规军,在凤翔期间犯下了不少恶行。更恶劣的是,党玉琨公然派遣士兵盗掘当地古墓,将文物变卖以筹集军费,导致大量珍贵文物流失。然而,冯玉祥攻打党玉琨并非出于正义,纯粹是为了在军阀混战中争夺地盘。起初,冯玉祥和党玉琨还是盟友。1925年,刘镇华的镇嵩军围攻西安长达近一年,导致近十万市民死亡。守城的杨虎城和李虎城名义上属于靖国军,党玉琨也自诩为靖国军,曾出兵支援解围。由于在增援西安中立下功劳,战后冯玉祥名义上收编了党玉琨,将他的部队改编为第十二路军第一师,由党玉琨担任师长,下辖贺玉堂(春轩)、吕振斌(勇芳)、张万胜三个旅。

不久之后,冯玉祥便下令党玉琨撤离凤翔,率军前往中原参与战斗。面对冯玉祥庞大的兵力,党玉琨自知实力悬殊,仅派出一个旅前往。他对冯玉祥的这一举动深感愤怒,认为对方是在借机削弱自己的势力,意图争夺地盘。为此,党玉琨暗中与冯玉祥的敌人取得联系,做好了双重准备。他与直系军阀以及陕西的李虎臣、何毓斌、赤亚武等人达成协议,共同对抗冯玉祥。1928年5月,双方正式交战。然而,党玉琨并未全力投入,而是采取观望态度。当李虎臣被冯玉祥迅速击溃后,党玉琨果断退回凤翔,继续割据一方。冯玉祥察觉到党玉琨与敌人的勾结,决心彻底铲除这一隐患。

为了攻占凤翔,他派遣宋哲元和张维玺率领西北军第十三军发起猛攻。党玉琨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坚守凤翔近半年,给西北军造成数千人伤亡。宋哲元通过挖掘地道并引爆炸药,成功炸开城门,最终攻入城内。党玉琨在混战中阵亡,其部下2000多人伤亡,另有5000人被俘。这场持续数月的攻城战导致凤翔上万平民丧生,城内城外尸横遍野。宋哲元原本打算公开处决党玉琨以震慑其他军阀,但党玉琨已在战斗中身亡,无法达到震慑效果。于是宋哲元与张维玺商议,决定将所有俘虏作为土匪处决,以达到杀一儆百的目的。

当时民间流行一种做法,抓到土匪就当场处决,要么枪毙要么砍头。张维玺对此持反对态度,他觉得这种做法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后果。宋哲元对此非常愤怒,他提到几个月前陕军麻振武叛乱时,自己曾主张处决被俘的2000名麻部士兵,但张维玺同样表示反对。麻振武被击败后,其他陕军将领和士兵并没有收敛,反而继续发动反抗。宋哲元认为陕西人只服强硬手段,必须通过大规模杀戮来震慑他们。于是,凤翔的屠杀行动开始了,持续了整整一天,使用大刀行刑,共有50名刽子手参与砍头。按每个刽子手至少处决二三十人计算,被杀的俘虏至少有一两千人。最终,只有一人幸免于难。

就在行刑者准备处决一名年轻士兵时,人群中突然冲出一位老者,紧紧抱住士兵痛哭。老者解释道,他的儿子原是凤翔乡下的普通农民,是被党玉琨强行征召入伍的,并非自愿。他认为如果处决自己的儿子,那将是极大的不公,宁愿与儿子一同赴死。现场数千名围观群众及西北军官兵,原本对这场血腥场面感到极度不适,此刻纷纷高声呼吁释放士兵。面对民众的强烈反应,宋哲元决定顺应民意,释放了这名年轻士兵,随后匆匆结束了当天的行刑。

张宣武在《宋哲元杀戮陕军俘虏五千人目击记》中描述:每名俘虏被两名士兵架着胳膊迅速带到枯井旁,命令跪下后,由事先安排好的50名持刀刽子手轮流执行处决。刀一挥下,人头立即滚入井中,随后尸体被踢入井内。处决完一名俘虏后,立即带上下一个,重复同样的过程。刽子手每处决十来个俘虏,就会满身血迹,刀也变钝,手臂酸痛,手软无力,便由后面的刽子手接替。有些俘虏跪下后,脖子挺直,一刀即可毙命;而有些俘虏因极度恐惧,脖子无法挺直,一刀未能致命,需多次砍击,因疼痛而嚎叫,声音令人不忍听闻;还有些刽子手是初次执行处决,挥刀时手腕发软,只能砍入几分,导致被处决者承受极大痛苦,哀嚎不止。此次大规模处决战俘后,社会舆论一致谴责宋哲元和西北军。

0 阅读:23